宋太宗趙廣義究竟有沒有謀殺趙匡胤的嫌疑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的位置一般是由上一位皇帝傳給自己的子嗣的,而且這個子嗣一般的要求的是嫡長子,這就是著名的“嫡長子繼承制“。千百年這個規矩幾乎很少被打破過。不過凡事總會有例外,比如說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就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其實說是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并不準確,因為趙匡胤在死前并沒有立下過什么遺詔要把皇位傳給他,而趙匡胤的死本身就是歷史上一個千古之謎。趙匡胤的死亡要追溯到個公元976年10月19日,這天夜里,趙匡胤把趙光義叫到了皇宮中一起喝酒。或許兩人喝得太過盡興了,當晚趙光義就留在了宮中。于是蹊蹺的事情發生了,隔日的清晨,趙匡胤毫無預兆地暴死,終年五十歲。在古代,能夠活到五十歲已經算是比較長壽了,但是按照趙匡胤強健的身體來說,五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且此前他也沒有生過什么大病,突然之間就猝死了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此人們據此推測趙光義為了篡位而殺死了自己的兄長。
在趙匡胤死后,繼位的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而他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理性,提出了著名的“金匱之盟”一說,主要內容是趙匡胤曾經許諾過自己的母親杜太后,在他死后將皇位傳給趙光義,還命令宰相趙普寫成了遺書,并藏在金匱之中。不過這份遺書一直沒有被找到。
綜合來看,趙光義確實是有弒兄篡位的可能,但是在沒有決定性的證據之前,我們并不能把這件事當成事實來看待。
趙光義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人們對于宋太宗趙光義的評價是不怎么高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他涉嫌殺害了自己的兄長也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然后竊取了原本應該是屬于趙匡胤后代的皇位。但是我們如果拋開對他的個人道德的評價來看趙光義的皇帝生涯,應該說他還是做出了一定的政績的,他的主要政績應該是在開拓疆土方面。
趙光義于公元976年登基為帝。在即帝位之后,他繼續致力于完成兄長趙匡胤來不及做的統一全國大業。在978年的時候,因為他的施壓和威嚇,占據附件漳州和泉州兩州的陳洪進向北宋朝廷投降,割據兩浙的吳越王錢俶也宣布歸順北宋。第二年,他御駕親征太原,消滅了北漢政權,由此結束了自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基本統一了中國南方地區。
在一統南方之后,趙光義又將目光對準了北方,他對于收復被遼國占領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抱有強烈的信念和決心,這不僅是因為燕云十六州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一旦獲得這塊地方,北宋就可以大大加強對北方政權的防御,而且也是由于這里原本是屬于漢人的土地。于是在979年,趙光義不經準備和籌劃,就貿然派兵攻打幽州,意圖打遼國一個措手不及。不過事情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遼國知道之后,立即派遣精銳部隊援救幽州,結果宋軍因三面受敵而大敗,連親臨戰場的趙光義都受了箭傷。自此北宋再也沒能收復這里。
應該說趙光義是做出了一番政績的,不過他在朝政上也犯過不少的錯誤,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他所犯的錯誤就對他徹底否定,這是不科學也是片面的評價。
趙光義怎么死的
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在歷史上做出過突出功績的皇帝。他繼承了他的二哥宋太祖的遺志,積極拓展疆土,曾經逼迫吳越王錢俶割讓了漳、泉二州,之后又御駕親征消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時期,基本統一了整個南方。此外,在處理朝政上,他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并延續了宋太祖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北宋經濟發展很快,社會穩定和諧。而關于他的結局,也有一段令人感到哀嘆的故事。
說起趙光義的死亡,就要說道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次作戰——高梁河之戰了。這是在太平興國四年即979年,宋軍為了奪回幽州即現今的北京而在高梁河即現在的北京西直門外和遼軍展開的一次激戰。趙光義對于收復燕云十六州一直懷著極大的熱情和信念,不僅因為燕云十六州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奪回這塊地區可以大大加強北宋對于遼國的防御。也是因為這是在五代時期后晉政權的建立者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原本是就是屬于他們的東西。于是趙光義沒有經過策劃和準備就攻打遼國,意圖打他們個措手不及,奪回幽州。當時遼國的皇帝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的消息之后,立即派遣精銳軍隊增援。在遼軍的反擊下,宋軍三面受敵,全線潰敗,一共死了差不多萬余人,趙光義雖然僥幸逃脫,但是大腿上卻中了二箭。此后便留下了病患,幾乎每年要復發。
在996年秋天的時候,箭傷又一次復發,趙光義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于是便在交待完后事之后,于997年3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看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嘆惜:如果他能在發動戰爭之前做精心的準備和謀劃,或許事情就會有所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