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曾經位列春秋五霸 為何沒成戰國七雄
在春秋時期,春秋五霸成為該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一定程度上,諸侯稱霸戰爭也為戰國時期的兼并和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對于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國君,太史公在《史記》中采用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是在《荀子·王霸》中,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就筆者來說,更傾向于后一種說法,無外乎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實在缺乏稱霸的硬實力,而不管是吳國還是越國,在春秋末期都曾盛極一時。
約公元前482年,經過臥薪嘗膽后的越王勾踐,僅僅抓住吳王夫差不在吳國的機會,趁機攻打吳國并俘虜太子子友。另一邊,吳國由于和晉國爭霸失敗,加上軍隊疲憊,只有拉下臉向越國求和。公元前478年,越國再一次打的吳國元氣大傷,五年后,勾踐沒有再給夫差機會,徹底消滅了吳國。
在占領吳國的領土后,越國一躍成為整個中原諸侯都恐懼的霸主。而且,彼時的晉國因為公卿大夫專權,導致君主衰弱,其凝聚力早已不如春秋中期。其他的齊國,楚國等大國也處在變法前的黑夜里。由此,越國的突然崛起成為一個bug般的存在。但是,這樣一個強大國家,為什么沒有在戰國時期威震四海呢?
這就需要從越王勾踐稱霸開始說起了,在勢力達到頂峰的時候,勾踐一方面向當時傀儡般的周王室上貢,另一方面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可這勾踐稱霸也就算了,竟然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送給別人。具體來說,勾踐將淮河流域的土地贈送給了楚國,把吳國侵占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甚至還將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
當然,大方的贈送土地還不是致命的錯誤。在登頂霸主后,這勾踐走上了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的老路子,也即開始清理功臣了。先是逼迫范蠡帶著傳聞中的西施浪跡江湖,再是大夫文種被勾賜死。而勾踐的勤政之心,也趨于懈怠。在勾踐逝世后,春秋時期這個歷史階段即將結束,兼并戰爭為主旋律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在越國附近的齊國、楚國借助變法改革走上強國之路后,越國因為和中原地區缺少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是缺乏變法人才的引進,導致國家沒落在大國變法的浪潮中,從而國力日益衰弱。
公元前306年,此時已經是戰國階段,越王無疆為了重振祖先的威風,竟然朝著當時強大的齊國開炮,這齊威王也是深諳禍水西引的道理,干脆鼓動越王討伐西邊的楚國。在齊國使者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分析下,單純的越王無疆竟然就乖乖調轉槍口,對準楚國開炮了。另一邊,楚威王表面上非常生氣,實際心里上卻樂開了花:正愁沒有借口吞并越國呢,你無疆卻自投羅網來了。
最后,楚威王反倒帶著軍隊來進攻越國,將越王無疆干掉了。然后把原先屬于吳國的土地幾乎全部拿下了,并且楚軍還在徐州地區戰敗了想來分蛋糕的齊軍。因為越王無疆沒有確立好接班人,所以在他死后,底下的兒子們各個都說自己是越王,并建立了多個越國。由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才有了南征百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