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弒兄篡位 結果只在衛國做了半年的國君
整個周朝歷史上,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從周初立國到戰國亡國,總共經歷了35代國君,938年的時間。
據《左傳·隱公三年》和《史記·衛世家》記載,衛莊公是衛國第12代君主,姓姬,名揚,在位二十三年,既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衛莊公的小妾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深得衛莊公溺愛的州吁。仗著國君的寵愛,州吁從小就非常喜歡舞刀弄槍。
對于這個頑劣的孩子,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感到非常厭惡。大夫石碏也曾經勸過衛莊公,“我聽說如果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教之以大義,而不要使其沉浸于歪門邪道之中。驕、奢、淫、逸這些做派,都是導致走邪路的禍源。人之所以會陷于驕、奢、淫、逸,是因為寵幸太過的原因。如果要定州吁為太子,就早早地定下來,如果既不能定而又長期放縱,久之一定會釀成禍事。那種寵而不驕,或眼前雖驕日后卻能安于地位下降,或雖地位下降但不由此生恨,再或雖然懷恨卻能自我克制,然而這些情形都非常少見。況且,以賤妨貴,以少凌長,以疏間親,以新間舊,以小歁大,因淫破義,這些就是所謂‘六逆’;國君講求道義,臣子付諸踐行,做父親的慈愛,做兒子的孝順,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尊敬哥哥,這些就是所謂‘六順’。為人處世不往六順的方向努力反而去效仿逆行,這是快速引來災禍的原因。為人之君,當盡早盡快地去除禍因,這個難道做不到嗎?”
但是,盡管石碏誠誠懇懇的講了一大堆忠言,結果卻是良藥苦口。衛莊公根本就沒有心思聽石碏講這么多話,而且就算石碏想糾正州吁的行為,自己的兒子石厚與州吁卻是形影不離,連自己的兒子都管不住,就不用想著君王的兒子了。
后來,在衛國的太子完正式登基為衛國國君,也即衛桓公之后,石碏立即告老還鄉。在石碏看來,盡管太子完順利繼承國君的位子,但是州吁這小子絕非善人,早晚要搞出個大新聞。與其這樣,我干脆告老還鄉,不再過問朝廷的事情了。
果然,在衛桓公的第二年,被罷免職務的州吁的逃出了衛國,并且遇到了同樣境遇的鄭國共叔段(。衛桓公第十六年,州吁聯合流亡在外的衛國人殺回衛國,將哥哥衛桓公干掉,自己坐上國君的位子。不僅自己當上了國君,州吁還親自出兵為共叔段攻打鄭國。
由于是弒君上位,再加上自己的性格比較殘暴,州吁在衛國的地位不是太穩定。為此,自己的死黨石厚就向自己的父親討教辦法,石老爺子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去朝覲周天子吧,如果周天子認可了,州吁的地位就合法化了。”石厚覺得有戲,遂繼續請教:“那怎樣才得以見到天子呢?”老頭嘿嘿一笑說:“你去找陳桓公求助,他跟周天子關系很好,天子很寵信他,而且陳、衛兩國素來友好,如果陳桓公肯出面引薦,這事兒就成了。”于是州吁就帶了石厚到陳國去做公關,這邊石碏一見州吁入套,馬上就跟被干掉的衛桓公的老媽戴媯聯手,偷偷地展開了另一番工作。
石碏派人先行一步朝見陳桓公,傳話說:“衛國是個小國,我老石也行將入木,干不得什么大事了,不過州吁這家伙真的是個弒君篡位的惡徒,拜托您找機會除掉他。”弒君篡位于古今中外都被視為大逆不道之舉,急公好義的陳桓公答應出頭。他假意示好于州吁,當州吁的人馬走到鄭國都城城郊時,陳桓公派人將州吁和石厚抓了,然后請石碏前來處理。
陳桓公在濮地將州吁等一干人等囚禁起來,石碏立刻派出人馬去給州吁等人送吃的,當然實際上是找個機會結果他們的性命。最終,石碏不僅將只做了半年衛國國君的州吁殺死了,連自己的親兒子也一帶解決了,這也就是后世流傳的“大義滅親”的成語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