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左宗棠的趕考歲月 三次赴京趕考全都落榜
今年9月5日,是清末一代名臣左宗棠逝世130周年紀念日。左宗棠一生經歷坎坷。年輕時先后三次赴京趕考,卻因為諸多原因,三次落榜,最終他離開京城。1868年,當他以陜甘總督的身份來到京城覲見時,已經過去了30年時間。左宗棠待了10天,在許下五年平亂的諾言后離開京城。1881年,左宗棠奉旨入京,不到一年,因調任兩江總督再次離開北京。1884年左宗棠再度召入京城出任軍機大臣,不久,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離京赴福建主持軍處。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
1 三度赴京趕考最終落榜
道光十三年(1833年),22歲的左宗棠第一次來到京城參加會試。左宗棠首次進京,住在什么地方,已無從稽考,很有可能就是住在胡林翼家。這次進京,左宗棠雖然落第,但得以與胡林翼結識并建立了終生的友情。
胡、左兩家是世家——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和胡林翼的父親胡達源是岳麓書院時的同窗。此時,胡達源正在京城為官,全面負責實錄館(職掌修史)的事務。這次進京,左宗棠或許就在胡林翼家住過不短的時間。胡、左二人同齡,胡林翼只比左宗棠大三個多月,最難得的是志趣相投:兩人縱談古今大政,廢寢忘食。因為擔心聲音太大而影響家人,“每風雨連床,徹夜談古今大政”,風雨之夜,他們便將床搬到一起,借著雷雨聲的掩護,徹夜長談。
只是遍尋《胡林翼集》和各種版本的胡林翼年譜,包括與胡達源同期為官的翁同龢父親翁心存的日記等資料,均未能找到當初胡家所居之地。
落榜之后,左宗棠將自己此番趕考的所見、所聞、所想,寫成詩《燕臺雜感》八首。在詩中,他雖然發(fā)出“窮冬走馬上燕臺”、“洛下衣冠人易老”的感嘆,但也強調“西山猿鶴我重來”的志向:與北京西山的猿鶴相約,還要來京城再看它們。從字面上來看,左宗棠在京備考的閑暇之余,曾和朋友一起逛過西山。
進京期間,左宗棠的新婚妻子周詒端在湖南老家聽說左宗棠在京病重,不禁十分擔心、憂思成病。雖然事后得知只是謠傳,但當時交通不便,周詒端因此落下了肝氣上犯之癥。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左宗棠二度進京趕考。進京之前,妻子正臨盆待產,因此左宗棠十分牽掛,抵京后頻繁給家里寫信。從左宗棠三月二十二給周汝充的信末尾所署的“京師鐵門周宅書寄”可知,此番赴京趕考,左宗棠住在鐵門周華甫家。
今天的北京西城區(qū),有“鐵門胡同”,北起西草廠街,南至騾馬市大街。鐵門之名始于明代,原是虎場。后來演化為鐵門巷,1965年改今名。左宗棠所住的鐵門,應當就是今天鐵門胡同一帶。
不巧的是,因為水土不服,左宗棠此次進京還真得了重病。由于生病,再加上思鄉(xiāng)之情,左宗棠在京城過得并不如意。在給妻兄周汝充的信中,就時常有“不服水土”、“心中頗不甚舒暢。兼以客居無聊,思鄉(xiāng)念切”、“興會索然”等詞句。
這次會試,左宗棠自我感覺還不錯。發(fā)榜時,他被初選為第15名。但沒想到湖南多錄取了1名,揭曉時就將左宗棠的試卷撤下,把名額撥給了湖北,左宗棠只被取為“謄錄”。謄錄主要工作是為編撰皇帝實錄擔任抄寫工作,即相當于文書之類。雖然將來如果表現好,也能外放做小官,但左宗棠不甘屈就,返鄉(xiāng)準備第三次科考。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初,左宗棠第三次進京。路過漢口,他遇見歐陽曉岑(字兆熊),兩人結伴而行。左宗棠那首被評為氣度豪邁的著名對聯——“迢遙旅路三千,我原過客;管領重湖八百,君亦書生”就是在這一年寫的。歐陽曉岑在《水窗春囈》中記載了左宗棠此后廣為引用的一件逸事:在漢口渡船上,左宗棠給妻子的信中說“舟中遇盜,談笑卻之”,告訴妻子自己在談笑間趕跑了上船的盜賊。同住一船的歐陽便問左宗棠的仆人在什么地方遇到強盜?仆人說沒有,只是左宗棠夢中遇見賊人而已。不過,歐陽曉岑的記載,只是用來開左宗棠愛吹牛的玩笑,并非史實。因為當年左宗棠進京,他并沒有帶仆人,而且遍查左宗棠給妻子的信,也無關于遇到盜賊的敘述。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左宗棠抵達京城,依然入住鐵門周華甫家。這次趕考之前的大部分時間,左宗棠致力于研究古今地理沿革,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繪制自己研究的全國地圖。換言之,他并沒有認真準備八股文等科場應試題目,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孟浪進京,全無佳想”。再加上他到了京城之后,天天和胡林翼等朋友喝酒游宴,“幾置試事于度外矣”。因此,最終落榜也在情理之中。
左宗棠此番進京,除參加科考之外,還為給守寡多年的岳母申請旌表、參加實錄官考試(考中后,可由謄錄外放為教諭,以掙錢安身和補貼家用),前前后后在北京待了一年多:從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抵京,一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才回到家。
由于在京城待的時間延長,所帶的盤纏不夠,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左宗棠被迫向同來參加會試的老鄉(xiāng)陳堯農借銀近百兩。借款時說好月底在長沙交還,由于家里一時湊不到這么多錢,左宗棠只好先請周汝充幫忙償還。之后,欠周汝充的錢也未能在約定的九月份還上,左宗棠不得不寫信向周汝充致歉。
除了落第、缺錢等不順心的事,在京期間,左宗棠又得了重病。此時的左宗棠,可謂窮困潦倒,“心緒極其無聊”。或許正是這樣的痛苦經歷,使得左宗棠決意不再參加會試。從此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近30年間,左宗棠再也沒有來到北京。
2 30年后再次進京許下五年平亂諾言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捻軍被平,朝廷下旨讓此前在河北一帶指揮部隊與捻軍作戰(zhàn)的陜甘總督左宗棠進京覲見。這距離他道光十九年(1839年)離京已經過去了近30年。進京之前,他還多次給在京城的好友夏芝岑去信,請教相關禮節(jié),要夏芝岑將各種應注意事項“不嫌煩瑣”地“逐一開示”給他。
左宗棠此番進京,從連鎮(zhèn)大營(今河北衡水景縣連鎮(zhèn)鄉(xiāng))出發(fā),走水路抵天津再由旱路于八月初十(公歷9月25日)抵京,至八月十九(公歷10月4日)陛辭出京,在京城呆了10天。
左宗棠此番進京,住在哪里?他的相關書信、奏稿等文獻都沒有記載。按照一般慣例,外省督撫進京述職、覲見多住在賢良寺,左宗棠應該也是住于此地。賢良寺位于北京東城區(qū)現金魚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帶,原為雍正時怡親王允祥的府邸,后遵允祥遺愿改為寺廟。今天,寺院建筑已基本不存,但關于賢良寺的說明中,還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炙手可熱的地方督撫進京都寄住于此”的內容。
在京期間,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見左宗棠時,曾詢問他幾年之內能平定陜甘回亂。左宗棠答以五年之期。類似的故事在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時曾經出現過,新任薊遼總督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召見時,也被問到幾年能平定滿清、收復遼東。袁崇煥當時的回答也是五年。只不過在第二年,袁崇煥即被崇禎下獄,后被凌遲處死。左宗棠答以五年之期,慈禧雖嫌時間太長,但還是支持左宗棠。后來的事實證明,左宗棠所言非虛,同治十二年(1873年),陜甘回亂全部平定,距他赴京覲見剛好五年。
光緒六年(1880年)四月,為促俄羅斯歸還伊犁,左宗棠以69歲的高齡率親兵出玉門關前往哈密駐扎,以備與俄羅斯作戰(zhàn)。而俄羅斯也增兵東北邊境,并揚言派兵船二十三艘由黑海、阿非利加駛至中國洋面,封鎖遼海。中俄關系趨于緊張。七月,左宗棠接到朝廷諭旨,令其來京“以備朝廷顧問”。
左宗棠從哈密起程北上之時,為防備與俄羅斯作戰(zhàn),經朝廷同意,左宗棠先后調派3000多人至張家口駐扎。后來左宗棠接到朝廷諭旨回到京城后,中俄簽訂合約,俄羅斯同意歸還伊犁,清廷賠款900萬盧布。兩國因此免于戰(zhàn)事。
此番進京入值軍機,左宗棠做好了在京城安老的打算。他給京城好友徐小云寄去兩千兩銀,請徐幫忙購屋。在地段方面沒作要求,他表示和大多數京官住在一塊即可,只是希望屋旁有空地可以種菜,“能如京官住宅款段,即可相安,惟宅旁須有隙地可以畦蔬,庶有生趣”。
不過,徐小云后來并沒有給左宗棠買房,而是先在上斜街租了一地兒供左宗棠暫住。或許,徐小云覺得,買房這樣的大事,還是左宗棠進京后自己定奪更好。上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下斜街,有年羹堯故居、龔自珍故居等。但當時左宗棠覺得此地治安不好,并不滿意,而是希望將住所安排在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