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受賄竟相當于百年財政收入 被千刀萬剮
在明朝正德年間,坊間百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當今世上有兩個皇帝,一個是金鑾殿上的“坐皇帝”朱厚照,另一個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站皇帝”劉瑾。”一個太監能混到這種高度,就算死也應該知足了。但是曾被他欺壓過的大臣可不希望他“說死就死”,而是讓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劉瑾老家在偏遠窮苦的陜西興平,五歲那年入宮凈身,他原本只是一個東宮的小太監。當明孝宗在位的時候,他負責侍候太子朱厚照,所以當朱厚照成為武宗皇帝以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瑾也成為了新任皇帝眼前的紅人,權傾朝野,飛揚跋扈。在明朝自開內閣以后,太監的權利逐漸擴大,甚至在皇帝不臨朝的時候,由很多司禮太監把握著朝政大權,而劉瑾就經常利用武宗不臨朝的機會,把持朝政,打擊政敵,大肆斂錢。
年輕皇帝武宗剛上位的時候,也曾想過要實現一番報復。但壞就壞在了身邊的人上了,劉瑾作為皇帝身邊的紅人,經常向武宗進獻有名的鷹犬以供其游玩,帶武宗觀看京城有趣的歌舞、摔跤等供其取樂,常常引導武宗微服出行,游戲民間。就這樣,劉瑾把皇帝伺候好了,皇帝也玩的開心了,皇帝對他也越來越放心了。
然而朝廷的官員也都知道劉瑾天天引誘皇帝游玩,使皇帝不思朝政,于是曾多次聯名對劉瑾進行彈劾。但劉瑾往往能提前知道消息,然后跑到皇帝身前哭泣,一邊哭一邊向皇帝列屬著自己對于皇帝的忠心,武宗每次都大為感動,對于彈劾劉瑾一事往往作罷。
然而劉瑾專權亂政,大肆受賄索賄,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大臣們行賄的錢,還是要從基層老百姓身上來扣,這也直接導致了地方矛盾沖突越來越激烈,常常一個月內各地區會發生幾次叛亂。正德五年,安化王發生了叛亂,武宗派御史楊一清和太監張永前去平判,張永和劉瑾都是武宗身邊的太監,兩個人都恨不得對方趕緊死掉。當安化王叛亂被平定以后,楊一清利用張永和劉瑾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慫恿張永利用對皇帝進獻戰況的時候,對劉瑾進行彈劾。
張永班師回朝后,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罪狀,揭發了劉瑾的十七條大罪。年輕的武宗聽到張永的列罪后,并相信劉瑾會背叛他。但經不住大臣們一起力諫,武宗最終下定決心逮捕劉瑾,逮捕歸逮捕,在逮捕的時候武宗還沒有想要處死劉瑾,而只是把劉瑾囚禁起來。
但抄劉瑾家的結果,卻令武宗大為震怒!除了搜集出大量玉璽鎧甲,弓弩寶劍等違禁品外,還查出了黃金24萬錠,白銀500萬錠,寶石兩斗,這些財寶可相當于明朝當時150年間的財政收入!并且在劉瑾經常使用的扇子里,查出了兩個匕首。武宗聽到抄家結果后,咆哮如雷:“這狗奴才膽敢負我!凌遲處死!”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站皇帝”劉瑾就這樣被處于極刑,被判凌遲3357刀,分三天割完。第一天割了劉瑾357刀,每割10刀一休息,防止劉瑾昏死過去,然后等他清醒后再去行刑。據說第一天行刑完后,回到牢房里劉瑾的胃口十分的好,還喝了兩大碗米粥。當第二天行刑割了數十刀后,劉瑾實在堅持不下去,氣絕身亡。但根據明朝法律,就算犯人身亡,也必須將酷刑行完,于是在劉瑾死后,依然被割了整整3357刀。
行刑完畢后,被其傷害過家庭紛紛跑來買劉瑾被割下來的細條肉,一文錢一條,回家煮了吃,以解心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