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包養(yǎng)“她” 朱祁鎮(zhèn)竟然自掏腰包來包養(yǎng)!
說到亦莊的馬駒橋,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北京東南郊的一個大鎮(zhèn)。可要問到,這里為啥叫馬駒橋?馬何在?橋又是哪座橋?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去啦!本期京城傳奇,就與您一同來聊聊這馬駒橋,說道說道它的古往今來。
馬駒橋,從字面上理解,首先就會想到,它是一座橋。有橋當然是因為有河,那經(jīng)過這里的,又是哪條河呢?百度地圖:涼水河(今名)。早在隋末唐初,人們?yōu)榱?a href="http://www.caoha.cn/sh/"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生活方便,就在河上搭設(shè)了一座簡易的木橋(浮橋),賴以南北通行,它便是“馬駒橋”。
而之所以給它取名為“馬駒橋”,是因為涼水河南岸的“馬駒里”。公元618年前后,大運河北段即水濟渠流經(jīng)涼水河中段,使得“馬駒里”草場豐盛起來,非常適宜飼養(yǎng)馬匹。當朝便將大量的軍用仔馬放養(yǎng)在此,當?shù)剀娒窠ù逯畷r,就將此地取名為“馬駒里”。
到了明朝英宗年間,“馬駒里”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交通優(yōu)勢,一改草場荒野的窘貌,成為了商賈云集的繁榮小鎮(zhèn)。又加上與皇家獵場(海子)的出口棗東紅門隔河相望,所以就連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狩獵之余,都時常會過“馬駒橋”到“馬駒里”來,逛街看景消遣一番。
不過,對于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出席,小小“馬駒橋”也不是每次都會捧場,不開森的時候,它也會拆一拆這位皇帝老兒的臺。你看把朱祁鎮(zhèn)給氣的,都自掏腰包要用錢砸人了。
這天,明英宗正想過橋去馬駒里逛逛。突然間,雷電交加,大雨如注,河水猛漲沖垮了馬駒橋。英宗十分掃興,頓覺此地如此繁盛,得修座像樣提橋,便人便己。于是他對隨行大臣們說:“重修提橋,國庫無銀可撥,我?guī)ь^掏腰包。”Boss都做了表率,誰還敢怠慢,大臣們也都爭相解囊。
就這樣,一座由蒯祥(當時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義務(wù)設(shè)計的,長25丈、寬3丈、下有九孔、上有雕欄的石拱橋于天順八年(公元1465年)建成。英宗親賜“弘仁”橋,顯示這是一項仁政工程。
橋東頭的碧霞元君廟也是同時建的。每年的陰歷四月初八日是元君誕辰,屆時京城士女競相前往進香。進香的人皆頭頂一尊元君像,背負著楮錠,走一步即拜一次,步步叩拜,沿途旗幡飄揚,鑼鼓聲噪,十分熱鬧,足見其香火之盛。
公元1774年,即清乾隆38年,對宏仁橋和碧霞元君廟又重新修葺,九孔變七孔,改稱馬駒橋。橋南側(cè)修橋亭兩座,內(nèi)立乾隆親書御碑修橋記。現(xiàn)殘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園葫蘆湖邊。1964年,馬駒橋拆毀建水泥大橋。
正是因為馬駒橋是進出北京的大道之一,又有香火極盛的碧霞元君廟,所以在這里形成一個大型村落,這就是馬駒橋鎮(zhèn),今屬通州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