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變法 為何商鞅成功了而王安石卻失敗了?
2017-05-11 20:07:10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戰國時,互相攻伐,秦居于一隅,國力軟弱,民風彪悍野蠻,屢戰屢敗。外有強敵魏,隨時有亡國滅種之禍。因此變法是符合國家,皇族,人民統一
戰國時,互相攻伐,秦居于一隅,國力軟弱,民風彪悍野蠻,屢戰屢敗。外有強敵魏,隨時有亡國滅種之禍。因此變法是符合國家,皇族,人民統一的利益的。而商君的變法,又是根據秦表里山河,民風,外部環境定的。所以他自己雖然身死,但是他的律法被保留。
宋時變法,乃是國內發展的困境。而這個困境來自內部,來自于文臣系統,皇族,乃至百姓。外部雖有遼國西夏,但是整體沒有大戰爭,滅國的危險。而王安石為人又過于執拗,出的變法政策大都漏洞百出。但是正是由于宋內部變革需求并沒有那么強,反噬也沒有那么激烈。
總結幾點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是否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堅決支持。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國最高統治者秦孝公長期堅定的支持,因此能持續變法長達二十一年;反觀王安石變法,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宋神宗始終在表達問題上搖擺不定,沒有給予變法最堅定的支持,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二,商鞅變法在當時的秦國遇到的阻力比王安石變法在北宋遇到的阻力小的多。因為當時的秦國遠在西邊,受中原文化的保守性影響較小,故秦國民風淳樸,具備變法的先天條件。而王安石變法在北宋中期,當時的社會階層已經固化,保守勢力極其龐大,導致王安石變法遇到的阻力太過巨大,難以成功。
第三,與當時的社會矛盾是否極其突出有關。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爭雄時期,當時秦國面臨亡國危險,國內社會矛盾異常突出,這就為秦孝公堅定支持變法提供了客觀依據;而王安石變法發生于北宋中期當時盡管也存在著社會矛盾,但并不突出,故變法缺乏強有力的客觀依據。
以上就是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