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誤解的大明萬歷皇帝 堪稱千古一帝
一、少年萬歷的煩惱
萬歷皇帝人如其號,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而同時他也是明朝出土最早的一個皇帝,他的陵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掘,是新中國成立后主動發掘的唯一帝王陵,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他的遺骨被付之一炬。作為皇帝,在位時間長實在不是什么好事,據說當初考古學家之所以選擇發掘定陵,主要就是考慮到萬歷在位時間長,陵寢里的陪葬品應該比較豐富。
此外,在位時間越長,趕上的事情也越多,承擔的責任也越大,在萬歷統治的四十八年里,發生了許多事情,許多導致明朝滅亡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在萬歷時期找到源頭,因此史學家們給萬歷的蓋棺定論是——“明亡于萬歷”。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漫長的統治帶給萬歷的“寂寞身后事”有兩個:一是開棺焚尸; 二是遺臭萬年。實在是倒霉透了。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萬歷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朱翊鈞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很大的發展,是為“萬歷中興”。
作為皇帝,萬歷的一言一行都有極高的道德標準,都要受到超乎常人約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任意妄為,雖然貴為皇帝,但由于缺乏自由,他的生活幸福指數,還比不上一個地主家的少爺,有時連賞賜太監、宮女的錢都拿不出來。政以后,萬歷并沒有表現出大權獨攬后的張狂與放任,仍然熱愛讀書學習,他命人把歷代祖先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閱讀,又命令太監在北京城內廣泛收羅各個領域新出版的圖書供他閱讀。
二、明代“國嘴”
思考越少,話就越多;修養越深,性格就越內斂。經過長期的捆綁式教育,萬歷的性格變得不慍不火、中規中矩、深沉內斂,應該說他是明代最“溫柔”的一個皇帝,甚至有點軟弱可欺。以至于他所寵愛的鄭貴妃總是嘲笑他“越看越像老太太!”
與萬歷的軟弱忍讓的情況相反,他的朝臣們正變得越來越無所畏懼,他們利用萬歷的軟弱,不斷打著各種旗號,以諍諫的名義,全方位地收拾萬歷,以至于萬歷親政以后,仍然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這種語言暴力所帶來的痛苦,難以言表,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滋味。
萬歷長期不上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躲避朝臣噴向他的口水。也許有人會說,皇帝有生殺予奪的大權,還怕朝臣抨擊,殺幾個不就完了?事實上,只有昏君才會濫用刑罰,像萬歷這樣經過長期儒家經典教育的君主,是不會采用這種行為方式的。
對于官員們來說,他們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萬歷的放縱以外,還有機制上的根源——言官制度。
明朝的言官主要有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御史著重監察官員和機關,屬于一般監督。六科監督六部的業務,屬于專業監督。一個對人,一個對事。事實上人和事是分不開的,兩者在現實中沒有太大的區別,兩者之間也可以互相彈劾。御史巡視各地,被稱為“道官”,給事中在六科辦公室辦公,被稱為“科臣”,因此言官也被統稱為“科道官”。給事中還有封駁的權力,可以否定皇帝的決策。
言官制度是苦心孤詣的朱元璋創立的,目的就在于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后世有絕對的權威,后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明代講究名節,許多官員不怕受罰、不惜掛冠而去,拼個魚死網破,也要維護他們心目中的真理,而官員只要被彈劾,不論是否被冤枉,就會立即主動辭職,直到事情查清為止,以示清白。
言官制度有助于懲惡揚善,培養講政治、講正氣、講名節的官場文化,孟森認為明代士氣之盛,死節之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制度是好的,但是執行的時候往往走樣,尤其是在執行了較長時間以后。由于人們對于名節看得過重,聲譽逐漸成為一種政治資本,諍諫的動機也由單純變得復雜,一些沽名釣譽之人,往往以諍諫為名謀取政治資本。在正德和嘉靖時期,都發生過文官集團因集體諍諫受到廷杖并有多人喪命的事件。到了萬歷時期,講文明的萬歷帝沒有像正德和嘉靖那樣使用暴力讓群臣閉嘴,而是采取躲避的辦法,進行冷處理。
三、無為而治
萬歷十五年,為了躲避群臣的騷擾,萬歷宣布實行“靜攝”,從此不上朝。許多人認為萬歷長年“不朝”,是萬歷怠政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國事艱難的原因。事實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萬歷三大征”的勝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時期取得的。
“萬歷三大征”指的是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這三場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困難重重,但最終取得完全的勝利。在君主專制的政體下,如果沒有萬歷皇帝的運籌帷幄,就不可能決勝千里之外,可以說萬歷的戰功遠超康乾。
在現代社會,政府決策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召開會議決策;二是批示公文決策。對于會議,我們現在強調要開小會、開短會,涉及到的人參會,無關人員沒有必要陪綁,大范圍的全體會議一年也開不了幾次。
在明代,上朝就像是召開全會,人多嘴雜,并不適合問政,尤其是在口水滿天飛的時期,上朝只能是給大家提供吵架的機會,對于政務的處理,沒有什么益處,將其取締,對于遏制不正之風,倒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渠道,跟今天有相通之處,也是召開小范圍會議,召見相關人員或是通過公文(奏折)等渠道。
工人喜歡把活干在明處,老板則愿意在幕后控制,萬歷作為明朝最大的老板,每天不上朝,改為“靜攝”,其實質也是在幕后操縱。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有制度的保證和道家理論的支撐。應該說朱元璋在制度建設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各項制度不僅全面,而且完善,大多數制度從維護皇權的角度看,極具合理性。以至于清朝幾乎全盤照搬明朝的制度,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