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入關下達留發不留頭令 江陰人被殺絕
弘光小朝廷,腐朽昏庸,人心思變,所以,在清朝打擊之下,以摧枯拉朽之勢,被一掃而亡。對這樣一個腐敗朝廷,江南人民內心并不留戀。此外,由于南京人民先前未與清朝打過交道,清軍處處以令箭宣示“不殺人,不剃發,安民樂業”,所以普通百姓,都對清朝抱以厚望。
南京街道,居民在清軍入城時,紛紛高舉“大清國皇帝萬萬歲”、“順民”等字牌,向清軍表示歸順。而且,由于南明諸部軍閥殘兵的兇蠻,不少百姓還有“清兵如蟹,何遲其來”的盼望之語。老百姓很現實,他們特別希望清軍統治蘇松地區之后,能減免田賦,大展新朝撫民的善舉。
南明弘光朝廷滅亡后的中國,對清廷來講,形勢“一派大好”:張獻忠遠遁西南,李自成敗死湖北,南方各地雖有殘明勢力分布,但權力分散,明朝的魯王與唐王各派爭斗,勢同水火,清王朝一下子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
正是在這種情勢下,由于降臣孫之獬的攛掇,清攝政王多爾袞下達“剃發令”。剃發令一下,以水潑油,九州鼎沸,血如浪流。千萬人命,喪于一紙文書。
清廷強迫剃發,并非入關后才施行。
滿族為女真人的一個支系,為建州女真。早在宋代,金國人就剃發,高壓強迫占領區的漢人剃發。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當時的金太宗就下過這樣的強硬命令:“禁民漢服,及削發不如式者,死!”所以在金人統治區,士兵常常竄入市肆,見居民發式稍不如式,立即牽出當場斬首。
滿族人經歷了幾百年,發型一直沒變。滿族男子一般是將頭頂中間一撮如錢大之頭發留長,結成辮子,其余四周發皆剃光,所以稱為“金錢鼠尾”。一般來講,滿族人只有“國喪”和“父母喪”內百日不剃,平時,除中間一小撮外,周圍頭發不能留蓄。
努爾哈赤建后金稱汗后,強迫被占領區漢人和投降的漢人必須剃發,所以,剃或不剃,成為一種政治性標志。漢人只要剃頭,就免死收降,否則就砍頭。后金軍占領遼陽后,當地漢民成千上萬不愿剃頭,自投鴨綠江而死(見朝鮮《李朝實錄》)。當時當地,漢民有時候被剃發后結果更慘。由于明清方面的拉鋸戰,剃發漢民常被明軍殺死,士兵們割頭后冒充滿人首級去“報功”。皮島的毛文龍,當時就殺了不少剃發的漢人,然后拿著首級向明廷邀賞。
皇太極繼位后,殺人方面有所收斂,但對剃發則要求更嚴。皇太極之所以如此強調剃發,正源于他讀過書,對歷史上的女真帝王金世宗非常欽佩。他堅定認為,女真如果漢化,后果肯定會速亡。
清軍初入關,占領北京后不久,即發布剃發令。由于吳三桂等明朝降官勸說,加之北京及周圍地區人民反抗連連,多爾袞不得不收回成命。但是,他對率先剃發的明朝兵部侍郎金之俊等人,還是表現出特別的信任。清軍入據北京后,好長時間內,明朝舊官變成清朝官員,仍舊身穿明服,冠裳不改。
清軍進入南京城,豫親王多鐸還對率先剃發獻媚的明朝都御史李喬加以斥罵:“剃頭之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以,剃文不剃武,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
但是,當北京的多爾袞得知南京已定,又有漢臣孫之獬緊勸,他即改變初衷,于六月十五日讓禮部在全國范圍內下達“剃發令”。
南明弘光朝覆亡后,以錢謙益為首的明朝朝臣多送款迎降,勸多鐸說:“吳地民風柔弱,飛檄可定,毋須再煩兵鋒大舉。”
雖然文人無骨,但此話水分也不是太大。除了太倉農奴為了搶奪先前主人的財產造過幾次反外,江南大地一時還真沒什么對清軍太大的襲擾。各地鄉紳為了自保,也紛紛在城墻上大書“順民”二字,向清軍降附。錢謙益與各地鄉紳的信中,也稱大清“名正言順,天與人歸”。尤其是對揚州大屠殺的恐懼,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人民,在心理上確實產生了極大的震撼,開始認真思考頑強抵抗后的毀滅后果。
讓人極其震駭的是南京和揚州的結果昭然在目——“揚州十日”殺了八十萬人;南京在弘光帝逃跑后,由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手捧明境圖冊和人民戶口向清豫親王多鐸行四拜禮獻降,二十余萬兵馬束手交械。清軍兵不血刃,果然沒有大行殺戮——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遭遇,確實為江南士紳民眾在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此人因人品低下,反復無常,一直郁郁不得志。清軍入關后,這老哥們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搖尾乞降的漢官,并當上了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