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世績 南征北戰定天下功成身退享殊榮
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有那么幾位伴隨皇帝左右的得力干將,唐初名將李世績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干將之一。
李世績,唐初名將,本姓徐,名世績,字懋功。入唐,賜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單名績。曹州離狐人,后徙居東郡衛南。與李靖并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后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居功至偉。
徐世績家本是富豪。家中僮仆無數,良田數萬公頃,徐世績從小就沿襲家族傳統,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經常救濟貧苦百姓,無論遠親近鄰,都一視同仁。
隋朝末年,李績十七歲,見天下大亂,于是便參加了翟讓的軍隊。他幫助翟讓招兵買馬,并且善待手下,不久民眾紛紛歸附,士氣大振。隋朝見翟讓反叛,就遣名將張須陀討伐,翟讓膽小怕事,被來往的大軍嚇得要逃跑,而李績卻臨危不亂,與隋軍兩萬多人交戰,竟于陣中斬了張須陀,大敗官軍。后來,李績勸說翟讓與另一路起義軍合為一處并奉起義軍首領李密為主,以此收買人心,擴大軍隊。
而后隋朝又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世績神機妙算,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大敗王世充,再一次擊退官軍,此后李世績深得李密器重并封他為東??す?。當時河南、山東鬧饑荒,隋朝賑給不周,世績果斷奏請李密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于是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且民心歸附。
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聚集余兵歸順唐朝。唐太祖李淵念徐世績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乃忠良使臣。于是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從此徐世績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唐朝良將,便開始了他新的一段征程。
而后數年間,李世績跟從李世民南征北戰,平定四方,為唐朝開疆擴土,安定天下。先后討伐王世充,奪取虎牢關。又跟從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打敗劉黑闥、徐圓朗。官職也從原來的黎陽總管連續升遷為左監門大將軍?;实蹖λH為器重,從此迎來人生的輝煌時期。
公元625年,突厥侵犯并州,朝廷命李績為行軍總管,在太谷攻擊突厥,驅走了突厥軍隊。李世民即位,拜李績為并州都督。貞觀三年,任通漢道行軍總管,途中與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相遇,在白道大戰。突厥戰敗,一路北退,并派使者請求講和。李績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一同商議,趁突厥兵講和之時,放松警惕,殺他個措手不及,以免放虎歸山,以絕后患。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績帶兵續后前進。前后包圍另突厥兵無路可逃,于是突厥可汗率眾一起投降李績,李績俘虜五萬多人而歸,此役另李靖也對他刮目相看了。
貞觀二十年,薛延陀的部落發生內亂,朝廷下詔命李績率二百名騎兵乘便發動突厥的軍隊前去討伐。到烏德革建山,大敗敵軍。薛延陀的大首領梯真達官率部下投降,于是漠北全都平定。
李績一生戎馬生涯,為唐朝出生入死,同時也得到朝廷豐厚的禮遇。公元669年,李績被加封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同年12月31日,李績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李治為他舉辦喪事,停止上朝七天,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謚號叫貞武,賜給棺木,讓他陪葬在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攝同文正卿監護喪事。所設葬禮儀式都依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革建山,用來表彰他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李績的一生可以說是功名成就,享譽萬世。這樣一位生前死后都備受尊重和稱贊的人物,在古往今來是鳳毛麟角,李績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鮮明的個人特質,他擁有廣闊的胸襟和仗義疏財的精神,他對朋友還是手下都是重情重義,無論到了什么官位都保持著清正廉潔的作風,他經常將皇帝賞賜的物品,大都分賜給手下將士,并且公正無私。
其次還得益于他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李績每次指揮行軍作戰,很能籌劃,隨機應變,行動都合乎機宜。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別它的好壞并且禮賢下士,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因此人都愿意為他效力。在朝中可以說是德高望重基本沒有樹敵太多,朝中官員都十分敬重他。
李績一生,經戰陣無數,效力瓦崗時,就為瓦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歸唐后,更是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勛。功成名就時,卻不攬權,一心一意輔佐皇帝,安定社稷,可以說是一名千古難得的儒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