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朝開國皇帝 雖然才學不高但工于心計
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也叫漢高帝,或者也叫高皇帝,劉邦他想過當皇帝嗎?結論是沒有。劉邦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自己會當皇帝,他也不會當皇帝。劉邦即位了,說他沒想過當皇帝,不可信。或者說,劉邦想當的皇帝和易中天說的的皇帝不一樣。其實劉邦一直目標都比較明確,從進咸陽到漢中到與項羽爭霸,都說明他有一個明確目標。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好怎樣當皇帝罷了,即他知道皇帝,關鍵是他知道那個皇帝是不確定的,不是秦始皇,也不是其他什么皇帝,而是劉邦與其子民共同創造的皇帝。
未央宮建成以后,群臣都來朝賀,都來祝賀未央宮建成,糟糕的是這些功臣們在未央宮里面一開會就喝酒,一喝酒就喝醉,一喝醉就爭誰的功勞大,吵起來就把劍拔出來在柱子上砍,劉邦說這也太不像話了,怎么能這樣,這怎么得了,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叫叔孫通的儒生,叔孫通是一個儒生,攻讀儒家經典的,很早就追隨劉邦打天下。
叔孫通就向劉邦提出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惟一辦法是制定禮儀,臣愿意帶著自己的學生給陛下策劃一套禮儀方案。劉邦說禮儀這個東西很難吧,你要知道我們都是大老粗。叔孫通說這個東西不難的,禮儀是什么呢?禮儀就是人情的一種規范化,程式化和儀式化,它本質上就是人之常情,何況禮儀是可繁可簡的。我們可以把歷代的禮儀拿來綜合一下,改革一下,我們弄一個可操作的方案出來。劉邦說,那你就試試。
于是叔孫通就帶著自己學生制定了一套禮儀,演習了一個月,然后請劉邦過來觀賞。劉邦一看這個還簡單,我們這些大老粗也能學會,就這樣吧。禮儀制定好了。這是典型的劉邦思想,用別人的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其實劉邦并不是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只是他從來不認為皇帝就應該是什么樣的,但他的需求和目標,還是跟皇帝很接近的。劉邦確實是沒有想過當皇帝。因為劉邦出身平民,他的父親、母親和他自己當年是連名字都沒有的。史書上怎么介紹劉邦的父母呢?父曰太公,母曰劉媼。
太公什么意思?大叔,媼是什么意思?大媽,就是父親叫劉大叔,母親叫劉大媽。可見是無名之輩。又解釋劉邦什么呢?小字季,即位易名邦,他原來的小名叫劉季,一年四季的季,即位以后,當了皇帝以后改了個名字叫劉邦。可見當皇帝之前他是沒有名字的,只有一個小名叫劉季。
這個劉季也不是什么名字,季是什么呢?季是古人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劉邦的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沒聽說三哥,書上沒有,叫劉叔的那個沒發現,他自己叫劉季,也就是說他哥兒幾個叫劉大、劉二、劉三、劉四,所以劉季翻譯成現代漢語,劉小,沒有名字,平民。
劉邦就是這么一個出身的人,這樣一個人大概小時候他爸就是劉大叔也不怎么把他當兒子,一天到晚罵他無賴,不如他哥劉仲,會干活,會掙錢,會置家當,所以對他的教育也很放縱,此人從小是不讀書的,不讀書干什么呢?游手好閑,吃喝嫖賭,就連本朝太史司馬遷,司馬遷是漢代的太史公,是國家的史官,給他做傳,給本朝開國皇帝做傳也用了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什么呢?喜歡酒肉,喜歡女人,他是這樣一個人。
劉邦這樣的出身更容易讓我們理解他的領導才能,因為碰運氣的話,決不會讓他這個沒有名字,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碰上。那么他靠什么呢,靠游手好閑,吃喝嫖賭。顯然不是。我們看歷史也好,聽別人講話也好,最重要的是文字之外的必然,和話語之外的必然。劉邦的能力是很難用文字描述的,但是這些確實是當時現象的描述。想想身邊的人,好酒及色,不會干活,游手好閑,劉邦和他們很像,只是劉邦關鍵的時刻能站出來,能承受所有結果,并且還能聽進所有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