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機關算盡反而成為蜀漢的緊箍咒
北伐中原,克復漢室,是諸葛亮的人生理想。可惜一場大火沒有燒死司馬懿,反而讓自己急火攻心而死。一時間,秋風長勁,三軍痛哭,五丈原成為一個悲劇的代言。選拔可靠的接班人,是諸葛亮的臨終大計。但是諸葛亮歿后,倍受矚目的姜維卻沒有成為他的接班人。
蜀漢文武中,諸葛亮一身兼有相權和軍權,他臨終前指定的蔣琬和費祎,為相權接班人。對于姜維則以師徒名分,私授以兵法和連弩,內定為軍權接班人。
諸葛亮如此安排,可謂用心良苦。他暗中內定姜維為北伐事業的繼承人,卻又不使他染指相權。因為他深知姜維之才,長于軍事,并非相才。而且他深知自己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處事風格,導致他精力耗損,鞠躬盡瘁,顯然不利于軍國大計。于是,他便想讓姜維專心于軍務,不致于分心勞神。他在生前,就為姜維的前程鋪好了路,他破格提拔姜維擔任了征西將軍,并遺計鏟除姜維在軍中的巨大威脅——魏延。
他知道魏延雖然有才,喜出奇計,但是蜀漢的國力支撐不起。不除掉他,蜀漢的未來非常渺茫。諸葛亮又將相權賦予蔣琬和費祎。蔣琬長期主管后勤,費祎口才較好長于外交。將相權賦予他們,其意不言自明,因為五伐中原失敗的主要因素,就是后勤保障比較困難,而蔣琬諳于此道,讓他主政可以更好地積蓄糧草,為姜維將來北伐打下根基。而費祎受到了孫權的賞識,讓他為相,可以鞏固孫劉聯盟,使姜維北伐少了一個后顧之憂。
諸葛亮之所以不讓姜維猛然坐大,是因為姜維畢竟是魏國的降將,而且資歷較淺,在軍中沒有威望,若是起用他擔當大任,會讓蜀中諸將寒心。諸葛亮交給姜維兵法和連弩,顯然是希望他能夠憑借軍功樹立威望。同時,也借此對姜維進行歷練,使之沉穩圓熟,終當大任。
北伐是蜀漢的既定方針,而蔣琬和費祎,都沒有這個軍事才能,最后北伐還得倚仗姜維。這是諸葛亮的如意算盤,但是,事與愿違。
蔣琬和費祎早就對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心存不滿。蔣琬尚好,在他生病前,堅持北伐,進行了幾次用兵,雖然見效不大,但是生病后,也就被迫停止了北伐。而且他深知秦川之地,地勢險要,后勤供應極其困難,因而在他執政期間,提出了東路進軍的策略,也就是從水路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之地,逼近洛陽,但是被否定了。因為蜀漢荊州已失,沒有能夠擔當大任的水軍將領。水路進攻,斷然不行。
而姜維熟悉西北地形,他也堅決反對蔣琬的東線方針,堅持諸葛亮時代的秦川路線。如此可見,蔣琬當政后,雖然意欲改變諸葛亮的北伐戰略,但是沒有停止北伐。而費祎上任后,旨在保境安民,于是息兵養士,蓄積國力,徹底停止了北伐。兩位相才,都沒有較好地繼承諸葛亮的北伐遺志。
諸葛亮沒有料到的另一件事是,劉禪對相權的態度。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形若傀儡。諸葛亮死后,他便開始大肆報復,不準給諸葛亮立廟,并撤除了丞相一職,但是他讓蔣琬和費祎分擔丞相的工作。也就是說,蔣琬和費祎沒有丞相的權力,卻要執行丞相的工作。
劉備也只是任用費祎為太子舍人,形似文書之職,也并未重用。諸葛亮在劉備死后,把費祎當作國之重器培養,結果費祎上臺后停止了北伐大業。劉備生前重用的魏延,到了諸葛亮時代始終感慨自己的才略用之不盡,卻沒有機會施展,最后還被諸葛亮陰謀害死。
諸葛亮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認清姜維。好立功名的姜維一方面極欲北伐,好建功立業。另一方面,蔣琬和費祎,均對他進行掣肘,百般阻撓。姜維苦心等待,伙同費祎,一起熬死了蔣琬。可是費祎上臺后,停止了北伐。
于是,姜維私下里豢養死士,為己所用。他收養了魏國降將郭遁,密為死士,在酒席之上,殺死了費祎。這年姜維51歲,耗費了19年的大好年華。費祎死后不到兩月,掌握軍權的姜維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北伐大業。但是,他幾乎年年用兵,不到十年光景,便將蔣琬和費祎十九年積累下的國力,耗盡了。姜維在衛蜀之戰中,更是徹底改變了魏延在漢中的防御部署,不但喪失了蜀國的特種部隊——無當飛軍,還致使鄧艾偷襲成功,最后導致蜀國滅亡。可以看出,姜維只是將才,而不是帥才。
可以看出,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確實存在著偏頗。這也是他臨終前給蜀國留下的緊箍咒,最后狠狠地勒死了蜀國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