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五萬貪官未煞住貪污此皇帝兩招搞定貪官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共出現(xiàn)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而官員貪污腐敗問題,一直是最讓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一件事情之一,為了煞住官員的腐敗風(fēng),凡是希望有作為的皇帝,都會去想很多辦法來解決貪官問題。
而提到反貪皇帝,就不得不提朱元璋和雍正。
朱老爺子是非常痛恨貪官污吏的,要不是貪污橫行,朝政腐敗,老朱的生活就不會那么悲催,爹娘死了 孩子丟了 婆婆瘋了媳婦兒被糟蹋了,額,不好意思我《愛情公寓》看多了,這臺詞順口就來。
總之一句話就是,小時候的朱重八是非常悲催的,爹娘兄弟親人,接連離開人世,甚至欲為父母尋一處地方埋葬都?xì)v經(jīng)千辛萬苦。
而建立大明朝后,朱元璋自然知道貪官對一個王朝的危害,所以他想了很多辦法來制止腐敗。
諸如他曾在大誥中說:從省級官員到府州縣級官員,如果在國家規(guī)定之外,巧立名目,搜括百姓財錢的,準(zhǔn)許境內(nèi)德高望重的老人,串聯(lián)附近的鄉(xiāng)親,聯(lián)名到京城上告,有憑有據(jù),懲辦罪犯,更換好官,撫育人民。同時,從省級到縣級的官員,如果清廉能干,政績卓著者,準(zhǔn)許境內(nèi)百姓來京匯報,我給他們獎勵。
后來更是說:在大明的土地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沖進官府捉拿自己不滿意的官吏。
除了群眾監(jiān)督外,朱元璋還對貪官施以酷刑,更是規(guī)定貪污六十兩以上就要處以極刑,在朱元璋做皇帝的幾十年里,有數(shù)據(jù)表面他殺的貪官最少在五萬以上,甚至造成了官員來不及補充,有些戴罪的官員不得不戴著手銬腳鐐在公堂上審案。他還動用了諸如剝皮一般的酷刑,意圖震懾天下貪官。
可惜的是,天下的貪官朱元璋根本上就殺不完,那些貪官絕對是前赴后繼,而大明王朝也是因為貪污腐敗,最終形成了利益集團尾大不掉,甚至左右朝政之勢,導(dǎo)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而雍正的手段,顯然比朱元璋要仁慈得多(僅僅是比朱元璋仁慈而已,雍正對貪官那也是絕對的狠),但是雍正采取的手段卻遠(yuǎn)比朱元璋有效。
其中一條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耗羨銀歸公:
“耗羨”是火耗與羨余的總稱。火耗是指朝廷在征收稅銀時,借機征收的稅銀銷熔的損耗。羨余是盈利之意,也是別的的附加之收費。這些都屬于附加之稅,不是朝廷征收的,所以這些錢就落入了官吏的口袋中。雍正深諳此道,他下旨將一切的耗羨悉數(shù)歸公,然后又將這筆收入用作三處:一是補虧空;二是給吏員們發(fā)薪;三是用作“養(yǎng)廉銀”,意思是從這些耗羨銀中提取出一有些,用作獎勵各級官員的廉潔政績,以防止更多腐敗景象發(fā)作。這樣子既能減輕國家的財政負(fù)擔(dān),也能減輕官員的負(fù)擔(dān)(吏員在明朝是得官員自己出錢聘請的),三呢也能減少腐敗。
耗羨銀歸公還不是最牛的招數(shù),最牛的是“即時候補”。
天下想當(dāng)官的人太多了,每年通過科舉考上舉人進士的也有不少,然后并不是考上了就能安排官位,所以沒關(guān)系的多半就成了“候補”,這候補的期間少則三五年,多則十來年,甚至是候補了一輩子也沒撈到個官當(dāng)當(dāng),也不是沒有發(fā)生過的事情。
而雍正就從此下手,下令每次派大臣到下面去查賬的時候,就讓一大批的候補官員們跟著。當(dāng)然了這些候補官員,根據(jù)“候”什么官位,也分三六九等。然后他們只要查出一個貪官,就能將這個貪官就地免職,再根據(jù)罪狀審判。然后隨行的候補官員中,立馬選出一個和貪官同等級的候補,補上貪官免職后的空缺。
四爺這招不用動屠刀,但是比重八哥殺人更狠,為了不一直被候補,這些隨行的候補官員們,自然會費勁心思來給被查的官員挑刺,雖然有人會說,難道貪官就不知道賄賂那些隨行的候補官員嗎?可是這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貪污那點銀子有沒有命花還不知道,可是查到了貪污的證據(jù),那可就能自己當(dāng)官了,怎么著權(quán)利都比金錢更誘惑人。所以這是此招的第一個妙處,就是可以有效的制止官官相護。
然后第二個妙處就是能讓離任的官員不會留下巨額的虧空。要知道這在任內(nèi)有些官員為了政績,甚至是僅僅為了貪污,就會留下巨額的虧空給繼任者,繼任者卸任時又留下一筆,如此反復(fù)下去,實在是禍國殃民。現(xiàn)在有一批人盯著卸任官員是否有虧空這件事,這就讓卸任者在職時,不敢留下虧空。要知道繼任者就是查賬的,若是賬不明,受害的就是自己。因此,查賬的比誰都更嚴(yán)格!
而此招的第三個妙處就是對繼任者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為你自己就是這么干的,如果你不想被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那你在任內(nèi)就給朝廷好好干,不然的話,有的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候補官員等著查你。
所以說雍正此招,就將原來官官相護的問題轉(zhuǎn)變成了官官相督的問題,讓候補官員來監(jiān)督卸任官員,這真是太妙了,真不知道雍正那腦袋是怎么構(gòu)造,怎就能想出如此高招呢?
而在雍正一朝,堪稱是大清王朝吏治最清明的一段時期,甚至史書評價為“雍正一朝,無官不清”,足見雍正反腐之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