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懷疑這就是趙云在劉備心中的真實地位
《云別傳》說他長得高大挺拔、儀表堂堂。常山國屬冀州刺史部,漢末爭雄時屬袁紹的勢力范圍,但當地有一部分人不滿袁紹,他們聚集起來投奔袁紹的對手公孫瓚,這些人推舉趙云為首領。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兩件事:一是趙云在當地深得民望,所以大家才推舉他;二是趙云此時應該沒有什么官方職務,如果有,應該是袁紹任命的,但史書沒有提到過。
二:被關羽和張飛拉開距離可惜沒多久趙云就走了,《云別傳》說趙云的哥哥這時突然去世,趙云向公孫瓚請了假,回常山國老家奔喪。常山國那時已完全控制在袁紹手中,趙云此去還能不能回來難以預料,劉備依依不舍,與趙云“捉手而別”,趙云也深為感動,告訴劉備“我永遠不會忘記您的恩德”。二人雖然是同事,但趙云已經把劉備視為上級了。見面后劉備特別高興,一刻都舍不得離開趙云,特別怕他再走,劉備“與云同床眠臥”。
三:執行過秘密任務當時袁紹和曹操正準備決戰,劉備的處境很糟糕,甚至很危險,如果曹操獲勝,劉備自然有麻煩,但如果袁紹獲勝,劉備一樣日子不好過。因為袁紹這個人很賊,表面尊你敬你,但不給你一兵一卒,還暗中監視和提防,所以劉備不得不為自己早做準備。趙云的努力果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備后來找了個機會脫離袁紹向汝南郡發展,從而避免了與袁軍在官渡前線一同覆滅的命運,而之所以能成功地千里轉戰,與趙云臨時募來的人馬不無關系。趙云此時在劉備手下擔任何職不詳,劉備已與曹操徹底決裂,朝廷不可能再授給趙云職務,當時又忙又緊張,劉備大概也沒精力考慮趙云的職務問題,與偏將軍關羽和中郎將張飛相比,趙云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四:得到劉備的絕對信任讓趙云大放異彩的是長坂坡之戰,此戰是劉備與曹操本人第三次在戰場上直接交鋒,劉備敗得一塌糊涂。混戰中,劉備找不到了妻子甘氏和兩歲的兒子阿斗,《三國志》的說法是“先主棄妻子”。最后劉備與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沖出曹軍的包圍圈,曹操把隨同劉備一同南下的十多萬官民百姓以及輜重等全部俘獲。趙云回來后,劉備大為高興,《三國志》說劉備臨陣將趙云“遷牙門將軍”,也就是拔此前可能是團長、也可能只是營長的趙云為軍長。關羽這時是副軍長,張飛是師長,如果按照《三國志》的說法,趙云連升N級,已經后來居上,但其實這是史書的一個誤記。從字面上看牙門將軍屬雜號將軍,比偏將、裨將要高,但考察一下史書的記載,赤壁之戰后趙云被任命為桂陽郡太守,那時他才被提拔為偏將,也就是副軍長,明顯存在矛盾。所以此處“牙門將軍”應該多了一個字,應為“牙門將”。
五:為何低于“四虎將軍”赤壁之戰后劉備在荊州站穩了腳,派諸葛亮、趙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各郡收服后,劉備提拔趙云為偏將,以副軍長的身份兼任桂陽郡太守,此時關羽、張飛已升任將軍。《云別傳》記載,桂陽郡原太守趙范投降后一心巴結趙云,他的嫂子樊氏“有國色”,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趙范想把嫂子嫁給趙云,被趙云拒絕。趙云不想傷趙范的面子,推辭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長就好比我的兄長一樣,怎能娶兄嫂?”有人勸趙云接受,趙云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還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著急。”
六:始終肩負重任關羽成為蜀漢“武將之首”后即發動了襄樊戰役,開始很順手,不僅便走了麥城,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劉備剛從漢中回來,就一心要復仇。復仇前劉備先在成都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趙云的軍職沒有動,還是翊軍將軍,地位甚至低于鎮北將軍魏延,有人認為劉備故意貶趙云。其實并非如此,劉備稱帝十分倉促,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整合蜀中力量以伐吳,另一個原因是曹丕突然通過禪讓手段稱帝,劉漢社稷眼看要中斷,劉備稱帝是要把漢室延續起來。所以這是突然決定的事,除了個別人的職務有所調整外,大多數人都還沒有來得及考慮。
綜上所述,劉備對趙云一直很信任,也很看中他的能力和人品,相對于“四虎上將”來說趙云的職務確實有些偏低,但這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加上劉備稱王稱帝前后發生的一系列大事都很急迫,劉備不及妥善安排,不能以此為理由懷疑劉備對趙云的信任和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