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遭諸葛亮排擠 后被劉備殺死諸葛亮不救他
三國蜀漢歷來以“仁義”著稱,在劉備、諸葛亮等人“完美人格”的光環下,蜀漢成了高大上的代名詞,與之相對應的曹魏的形象自然就是陰險惡毒。但是,歷史上的蜀漢恐怕并非如此純潔,相反,被稱為“蕞爾小國”的蜀漢有不少政治犯,從人數比例來看,其政治斗爭的尖銳和殘酷絲毫不遜于魏國和吳國。在蜀漢著名的政治犯中,有一個人被諸葛亮排擠,后來因為說錯一句話被劉備殺死,臨死前向諸葛亮表明心跡,但諸葛亮卻見死不救。這個人就是彭羕。
彭羕,廣漢人,他身長八尺,容貌偉岸,頗有能名。
彭羕早年跟隨劉璋,但職位低微,且被人誣陷,被劉璋治罪。
劉備入蜀,彭羕投靠劉備。當時接待彭羕的是龐統,彭羕見到龐統也不施禮,而是徑直臥倒在龐統的床上(漢代臥床約等于今天會客廳的主座),然后向龐統索要飲食。
龐統也很意外。
但是龐統很大度,給了彭羕飲食,然后與其交談。結果交談過后,龐統發現面前這個人是有才能的,便將彭羕推薦給劉備。
另外,法正也知道彭羕這個人,也向劉備推薦他。
獲得龐統、法正兩大謀主的推薦,劉備對彭羕另眼相看,十分器重。在與彭羕的共事過程中,劉備也認識到他的才干。劉備取成都,封彭羕為治中從事,步入劉備高級幕僚的行列。
但是,人無完人,彭羕此人雖然頗有才干,不過他也有缺點,這個缺點就是:心高氣傲,目中無人。
對于彭羕,龐統、法正包括劉備對他還是能夠容忍的,但是,有一個人對彭羕很不待見,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看不慣彭羕狂妄,屢次向劉備進言,認為彭羕最晚必生禍端。
《三國志@彭羕傳》記載:“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識是說:諸葛亮表面對彭羕尚可,內里卻很不喜歡彭羕。便屢次向劉備秘密進言,認為彭羕志向遠大,并不安全。劉備因為諸葛亮的關系,對彭羕的狂妄越發敏感,因此便逐漸疏遠了彭羕,最后將他貶為江陽太守。
彭羕受到冷落,心情極差,有一次,他見馬超,馬超問他:“你這么有才能,卻被外放到小地方做官,是不是得罪人了?”
彭羕早就心中不滿,這次終于發泄出來,他說:“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這八個字的意思是:老家伙(劉備)老糊涂了,還說什么呢!
然后彭羕又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你在外,我在內,天下大事可定。
馬超聽罷彭羕的話是什么反應呢?
《三國志》稱: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聞羕言大驚,默然不答。
就是說馬超客居蜀漢,常常心懷恐懼,聽罷彭羕的話大驚。
馬超默不作聲,出來后,立刻向劉備告發彭羕,于是彭羕被逮捕。
彭羕被捕后,沒有直接向劉備求情,而是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彭羕痛心疾首的說:自己絕非有意造反,他說那個話的本意是,“自己居中,馬超統兵在外,一起輔佐劉氏恢復漢室。”至于那個“老革”之說,實在是自己喝了點酒,口無遮攔,發了幾句牢騷,但并無造反的意思。
接著,彭羕又說:每次與龐統談論起諸葛先生您,我都是很佩服的,我認為您是當代的伊尹,周公,現在龐統死了,我的這番肺腑之言又向誰說呢?我只求您能明白我的心意啊。
彭羕的信并未換來一條命,不久之后,彭羕被殺,終年三十七歲。
彭羕因為自己的性格被世人不容,先是失意于劉璋,后得罪劉備。龐統能容他,但不代表天下人都能容他,龐統死后,彭羕被諸葛亮抵制,遭到劉備疏遠,后口出怨言,被馬超告密,最終被殺。即便他臨死前給諸葛亮寫信,頗有求生之意,但無濟于事,實在是令人唏噓。
假如龐統沒有戰死在雒城,我想彭羕的結局或許會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