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曹操?實力最強 為什么卻統一不了中國
當時曹操的對手分別是劉備和孫權,當然他們也都非常的強大 。
在綜合實力上曹操雖然三國最強之一,但是也沒有到碾壓對手的地步。
當時曹操三分天下,無論經濟軍事對比孫權劉備都具有壓倒性優勢,難道只是因為政治資源不足?
到后期真正自立的反而是劉備和孫權,最后被罵的是曹操。
司馬家族竊取了曹氏家族后不久就統一了三國,可見曹氏家族已經有足夠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難道只是出于某種原因沒有統一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順應天時,當時孫劉尚且壯志還在。長江和西蜀群山天險又很難攻破,曹操集團內部也出了問題。曹操本人也年事已高疾病纏身力不從心,這時候如果強行出擊無論成敗都是弊大于利的。
簡單地說,就是時機已過。曹氏內部奪嫡矛盾愈演愈烈,而劉家,孫家立足已穩,各有天險,曹操個人又一直身體欠佳,騰不出精力賭這一把,去冒險強攻。
曹操消滅劉備的時機被他一次次地錯過了,到劉備投奔劉表的那個時候,已經是不可挽回了。曹操只要拿下荊州,江東一鼓可拿下。本來盤踞荊州的劉表勢力已經被消滅,曹操已經控制了荊州北部地區了,但是劉備的殘余勢力逃往江東與孫權聯合。
甚至可以說,曹操早期只要殺死劉備,消滅劉備集團,統一全國的阻力會小很多。
曹操面對的政治局面比其他一統天下的開國皇帝艱難很多,漢廷內部反對曹操的力量很大,曹操沒有太多精力組織一場有始有終的滅國戰爭。
1、年齡問題,失去當年的雄心壯志,英雄已暮年。
2、北方半壁江山已定,古代人的觀念中原就是正統,況且已有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統一是遲早的,時間問題而已。
3、對手太強,最后雙方都疲憊了,都統一一個觀念,留給下一代人來解決,這時候就到拼兒子了。
4、內部問題,那時的曹操已經為魏王,并非當時的為漢朝打工丞相,他要為下一代考慮很多事情,內部黨爭問題要妥善處理。
由于常年征戰,曹操只注重戰略和內政,忽視了集團內部人員之間的一些事宜(例如繼承人),這些在魏國后期的時候都統統化為各種問題。
曹操認為他人生最大的杰作,是他為曹魏選下的繼承人。他是很自信拼兒子不會輸的吧,然而曹丕四十歲的時候就掛了,連續的幼主即位最后白白便宜了司馬氏。
在曹操本人還沒掛就已經有人在造反了,他自身的統治基礎都不敢說特別牢固中原連年戰亂,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滅孫劉兩家了。其實我覺得曹操不能統一全國的關鍵轉折點是赤壁前后,或者再往前追溯應該到呂布襲擊徐州,劉備來投奔曹操的那個時候如果那時曹操采納了郭嘉的計策先軟禁劉備,解散劉備的武裝,再找機會殺死他,后果或許會不同。
當時的軍閥有能力或有潛力與曹操抗衡的只有孫權和劉備,而曹操在關鍵時刻決策出現失誤,沒有干掉劉備,甚至放走了劉備,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消滅劉備集團的機會一去不復返。
至于孫權則是有父兄打下的基礎,又有長江天險,再加上孫權是個“守成之君”,以他的能力維持現狀還是綽綽有余的,所以曹操短時間內沒有機會消滅孫權,赤壁戰敗后消滅孫權更是希望渺茫。
奈何曹操生命終點已經到頭,隨后一番內部斗爭與爭權奪利,即位后的曹丕也不及曹操那樣的果敢和謀略。
曹操后期軍事實力相比蜀吳倆國合力沒有太大優勢,加上倆國各有天險很難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