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羽之死 被劉備和諸葛亮謀害?
一千多年來,人們對關羽丟失荊州、身死麥城,而蜀漢方面先不支援、后不救援,有種種議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諸葛亮計劃不周,和劉備的疏忽遲鈍。
但章太炎先生不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于吳,以隕關羽之命。”提出是諸葛亮假借東吳孫權之手,鏟除了關羽。
方詩銘先生贊同章太炎的見解,但認為“不惜以荊州全土,假手于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
這些學者認為關羽是劉備和諸葛亮所害死,一個重要依據,是關羽失荊州時,荊州長沙郡的太守廖立,曾指責劉備“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關)羽怙持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眾也。”
廖立這番話,雖然對關羽之死表示惋惜,稱之為“關侯“,但又認為關羽只是徒具威名,治軍無方,而且和劉備矛盾很深,所以劉備明知關羽不是將才,卻故意置關羽于死地,把他陷在荊州,從而使關羽一支死無孑遺。
廖立是荊州名士,被諸葛亮譽為能夠匡扶天下的大才,與鳳雛龐統并稱,被劉備延請為從事。關羽鎮守荊州,廖立擔任荊州長沙郡太守;東吳襲取荊州,廖立脫身逃到了益州。關羽兵敗身死失荊州,廖立身在其中,指責劉備的話,不會是空穴來風,也給后人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綜合這些見解,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陰謀害死關羽的主要論據是:
【理由1】讓關羽出兵北征襄樊的時機不對,孤軍深入,陷于曹魏和孫吳前后夾擊的不利局面。
【理由2】關羽主力出征,劉備或諸葛亮不派一卒支援。
【理由3】關羽荊州敗亡,劉備或諸葛亮又不派一卒援救。
【理由4】劉備和諸葛亮顧慮關羽是“世之虎臣,易世所不能御”。
【理由5】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拿得出來的理由殺關羽,所以不惜以失去荊州的代價,要假手吳人鏟除。
【理由6】“亮黑”們還有一條理由:諸葛亮和諸葛瑾分別在蜀、吳受到重用,相互串通做掉了關羽。
這些理由是否成立呢?
【理由1、2分析】關羽出兵襄樊,是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
建安二十三年初,劉備從成都出兵漢中,與曹魏守將夏侯淵、張郃相互攻戰,到二十四年春,在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軍。曹操聞訊,親自率領大軍到漢中,與劉備軍對峙了數月,不能取勝,軍心渙散,不得已退軍。劉備取得了漢中要地。
這之后,劉備派劉封、孟達率軍攻取上庸、房陵、西城(今陜西東南部和湖北東北部);派關羽攻打襄樊;還聯合孫吳出兵,進攻曹魏的淮南。
關羽出兵攻襄樊,和東吳孫權親自率軍攻合肥,都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而劉封、孟達率軍攻上庸等東三郡,約在這年的六月。因此關羽出兵,西有劉封、孟達掩護側翼,東有孫權牽制曹魏軍,并非孤軍深入。
從時機來看,赤壁大戰以來,孫權和劉備方面又接連在南郡、益州、漢中等地挫敗曹軍,正是孫劉勢力高漲、曹魏勢力衰退之時,可以說正是聯合進攻曹魏的大好時機。
劉備雖然沒有率主力出秦川、按照“隆中對”的方略兩路伐中原,但這時劉備已率軍與曹魏方面交戰一年之久,已經疲憊不堪,而且益州形勢不穩,原劉璋益州集團的官將幾次反亂,劉備不能不回成都,但他安排劉封、孟達攻上庸、房陵,作為關羽軍隊的側翼,再聯合孫權出兵,不能說關羽沒有援軍。至于后來由于一系列主客觀原因,造成關羽腹背受敵,應另當別論。
【理由3分析】關羽出兵,將曹軍荊襄主將曹仁圍困在樊城,又水淹七軍消滅了于禁率領的數萬曹魏援軍,一時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考慮遷都以避關羽兵鋒。雖說作為統帥及其參謀部應考慮可能的不利情況,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要劉備或諸葛亮、法正預測到關羽會一朝潰敗,是不現實的。
孫吳背毀與蜀漢的同盟關系,偷襲荊州。幾乎同時,關羽在襄陽、樊城一線被徐晃率領的曹魏援軍擊敗,又得知荊州有失,慌忙撤軍,但一路士卒都逃散了,關羽只好逃往麥城,被東吳軍隊擒殺。這一連串事變,都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十二月間。事發突然,關羽也是猝不及防。成都距荊州路途遙遠,劉備獲得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后再出兵援救,時間和地理上都難以做到。因此只能認為劉備及其參謀班子對事變估計不足。
【理由4分析】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征襄樊,正是劉備志得意滿之時:奪得漢中后,便在漢中沔陽擺設壇場,跪拜接受自制的漢中王印璽綬帶,戴上自制的王冠,自編自演了一出稱王的鬧劇后,大封功臣,關羽為前將軍,位居武將之首。這時劉備主要的心思,是接下來稱帝,不是考慮他死后即易世之后的事。劉備和關羽的矛盾也沒有到不相容的地步,而要實現稱帝的野心,關羽還是他的一條臂膀。
“易世所不能御”說,源自在關羽荊州敗亡之后,劉備在諸葛亮的主張下殺了劉封。劉封是劉備養子,他和孟達得知東吳襲取荊州、關羽從襄樊一線敗退時,拒絕去救援;之后又與孟達爆發沖突,丟失了東三郡,自己跑回成都。劉封丟失了東三郡,失去了對于蜀漢政權的利用價值,又年長剛猛,威脅到劉禪的繼位,所以諸葛亮力勸劉備殺掉劉封。
與劉封的情況不同,關羽手握重兵鎮守荊州,是蜀漢政權的重要部分和東部屏障,即使劉備內心萌生了“易世所不能御”的顧忌,也不會采取自毀‘肢體’的方式來解決。
【理由5分析】荊州是四戰之地,對吳、蜀雙方都至關重要——當時吳據有揚州,蜀據有益州,雙方雖然是聯盟,但誰占有荊州,誰就在聯盟中具有壓倒優勢,因此是雙方必爭之地。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不會以失去荊州加失去荊州十萬大軍的代價,來假手吳人鏟除關羽。
【理由6分析】劉備入蜀是以龐統為謀主,取漢中是以法正為謀主。諸葛亮所長在于治國,而非軍事。蜀漢立國到劉備稱帝,軍事謀劃基本由法正主導。諸葛瑾在吳,更是謹小慎微的辦事員而不是謀劃軍政的謀臣。諸葛瑾出使蜀國,還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并且避免和諸葛亮私下見面,無法串通好在四年后聯手除掉關羽。中間即便有書信往來,以當時的通訊條件,也不可能預知瞬息萬變的戰局情況,況且還有第三方的曹魏。
史書記載,孫權決計放棄取徐州而襲取荊州,是呂蒙的秘密謀劃。
起初東吳的既定方針,是交好關羽、利用關羽對付曹操。所以關羽出兵攻打襄樊,孫權也出兵攻打徐州。呂蒙秘密勸說孫權:劉備和關羽反復無常,不可以真心相待。關羽有兼并江東的野心,現在還沒有進攻我們,是因為有您和我們這些戰將。應該乘我們有力量時解決這一后患。我們如果據有長江上游,自己就可以對付曹操,何必依賴關羽。
這時孫權還是游移不定,說我先攻取徐州,然后再進攻關羽,怎么樣?呂蒙又分析了攻取徐州和攻取荊州的利弊:徐州即便攻下,也難以守住;而占有荊州,則可全據長江,與曹操抗衡。
孫權最后認同了呂蒙的戰略規劃。
因此孫權放棄攻徐州而襲取關羽后方,是臨機的決策,而且是和呂蒙秘密決定。這是劉備和諸葛亮不曾料到的,更不可能參與陰謀和加以操縱。
關羽荊州敗亡,有必然因素,但過程中許多偶然因素——如呂蒙偷襲荊州的一系列計謀、關羽在襄樊前線被曹魏援軍擊敗、關羽十數萬大軍數日間就土崩瓦解、關羽逃往麥城被擒獲斬首,都不是劉備和諸葛亮所能預計和掌控。
綜上所分析,說關羽荊州敗亡是劉備或諸葛亮的陰謀,難以成立。但廖立指責劉備、實際還有諸葛亮,明知關羽治軍無方、御眾無法,卻讓他鎮守荊州重地,以致丟失荊州并葬送了關羽的性命,卻是符合事實的。劉備、諸葛亮不僅把關羽放到一個錯誤的位置上,而且對孫劉聯盟的脆弱性、還有荊州對于雙方的利害關系也沒有清醒的認識,疏于防范,是難辭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