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太子李重俊和李隆基之間是什么關系
李重俊和李隆基都是唐朝皇室宗親,而且都曾經登上過皇太子的寶座,并發動過政變,差別就是李重俊最后失敗被殺,而李隆基則是凱旋而歸,除此之外,兩個人還是堂兄弟關系。
李重俊和李隆基兩人的父親都是皇帝,李重俊是中宗李顯的兒子,李隆基的父親則是睿宗李旦,而李顯和李旦又都是高宗李治的兒子,雖然是堂兄弟,但是兩個人在各自出生的時候卻都是當朝皇子,只不過之后的命運不相同而已,李重俊出生后雖然并不怎么受寵,但身份從始至終都是大唐皇子,之后皇太子,李隆基則不同,在他五歲的時候,就由武則天做主將他過繼給了已經逝世的李宏,至少名義上他不就再是李旦的兒子了,而且兩位堂兄弟之間有著共同的敵人,當時掌權的韋氏母女。
李重發動兵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韋氏母女的壓迫,而李隆基也是在得知韋氏母女有自立為皇的打算后發動的政變,只是前者因為部下的臨陣倒戈,最終以失敗結尾,后者則是因為準備充足,所以才能成功將韋氏母女殺死,值得一提的是,兩次叛亂發生的時間差僅僅只有三年。
李重俊和李隆基有著相似的出身背景、早年經歷,就連性格也都是一樣的剛斷果決,但兩人最終結果卻是完全相反。
唐中宗之子李重俊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重俊是唐中宗的第三個兒子,曾被封義興郡王、衛王、大將軍等重要職位,后來更是被封為皇太子,那么身份尊貴的李重俊怎么死的呢?
李重俊并不是韋皇后的親生兒子,所以他在宮里很受排擠,在韋后的親生女兒安樂公主有了想要成為皇太女的心思,韋后也有了成為武則天第二的念頭后,李重俊這個太子的存在就嚴重阻礙了母女倆想再上一步的想法,李重俊的太子之位也因此越來越不穩定了,為了自保,也為了能夠永除后患,他想到了謀反,他聯合了兵部尚書魏元忠,召集了李多祚、李承況等人發動了一場被稱為“景龍政變”的兵變,先后殺死大臣武三思、武崇訓和武氏一派的數十人后,他就想去殺掉韋氏母女,但在趕去的路上被攔在了玄武門外,導致這一想法最終沒有實現,不但如此,在中宗皇帝許下“只要放下武器就能享有榮華富貴”的承諾后,李重俊手下的軍隊開始四下潰散。李重俊怎么死的問題也得以解答:以千騎王歡喜為首的叛軍紛紛歸降,再度將手中的兵刃揮向了李重俊的一方,這場叛亂最終以失敗告終,李重俊也被迫向終南山方向逃走,趙思慎舉兵追擊,但是最終李重俊是死在他的親信手中的。
李重俊沒有死在追擊他的趙思慎手中,反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斬殺,這種結局不由的讓人唏噓,可以說李重俊發動的這場叛亂,被逼的因素占得更多,韋氏母女的步步緊逼,不斷欺辱,終于終于使這位一退再退的太子起了反心,最終走上了死路。
唐中宗太子李重俊個人生平資料簡介
太子李重俊本來并不是太子,只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三個兒子,而且還是庶出,所以當初只是封了義興郡王、衛王這些頭銜。
要不是因為他的大哥李重潤不識時務,竟敢非議武則天和面首的宮闈之事,被武則天下令杖擊而死,二哥李重福又遭到陷害被流放到了外地,他當上太子的可能性實在是比較小的。后來李重俊的妹妹安樂公主也癡心妄想竟然想當皇太女,然后想效法武氏有朝一日能當上女皇,但結果可想而知,她未能如愿以償。就這樣,李重俊時來運轉,幾年后被立為了太子。
太子李重俊是個聰明果斷的人,但是當時也沒有賢能的老師去教導他,所以他的行為舉止就難免有失大體。再加上他是庶出,所以中宗的皇后韋氏以及安樂公主都很瞧不起他,還經常羞辱他,稱他為奴才。對此,李重俊自然非常氣憤,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什么尊嚴,他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他當上太子的第二年,他聯合了幾位將軍發動了兵變。兵變剛開始進行得非常順利,后來卻在關鍵時刻因為缺乏斗爭經驗,而且力量眾寡懸殊,所以導致軍隊臨陣倒戈,最后李重俊敗走終南山。一路上,李重俊的部下不聽號令,只有幾個人愿意繼續追隨他。后來在樹林里的休息的時候,李重俊被身邊的親信所殺。
太子李重俊死后,謚號為節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