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干的奇葩事兒 你聽過幾件?
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朕這個字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詞,人人都可自稱為朕。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真的也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好牛的說,一定要找個不一樣的稱呼和那些個蕓蕓“統治者”區分開,所以就自創了一個新職位,稱皇帝,而且一張嘴吧,覺得這個朕做自稱很得勁兒,所以下令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稱朕。
那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自稱朕,不然顯得多沒面子,而且朕這個字只能被皇帝使用。
可朱元璋總是不按套路出牌啊,登基之后還是一口一個咱,用現在的話說是滿嘴屌絲氣質,完全不符合皇家氣質和祖宗規矩啊。
有一天,大學士宋濂是在聽不下去了,就勇敢建議朱元璋:“陛下而今已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了,從現在開始應該稱‘朕’,而不能再說‘咱’了!”
宋濂建議
誰知朱元璋又發揮了他那霸天虎的脾氣,卻說:這個咱啊,咱已經說習慣了,你說咱咋辦(一句話三個咱,沒誰了)?這可把宋濂給難住了,朱元璋摸摸鼻子接著說:這樣吧,我是改不了了,要不然你們改改吧,叫中書省傳旨,昭告天下,朝廷各部及天下仕子百姓,都把洪武皇帝我這個咱當成朕來聽,這不就輕松解決了,而且后世君王一律稱朕,只有咱可以這樣,因為世界上只能有一個朱元璋。
宋濂
宋濂一臉懵逼,咱就是朕,朕就是咱,你是皇帝你說了算。
誰玩套路我套誰
朱元璋是個很懂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善于由點推面。因為李皋通奸案,朱元璋出臺中國古代史上獨一無二的反貪法令:只要地方上有吏員害民,老百姓只要頭頂一本《大誥》,就可直接把人綁到南京治罪。
明朝大誥
別以為這是官樣文章,走個形式。這霸氣法令比毛主席語錄還靈驗,一試一個準。這就引起了一個奇葩的明朝景象:各地官道上,興高采烈的農民,押著喪氣的劣紳,手里揮舞著金黃封皮的《大誥》趕路。
親率皇族抗旱災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一輩子最重視農業,連官員犯罪,都能靠種地勞改來贖罪,這算是最早的勞動改造了吧。
可老天爺也是調皮,我們的勞模朱元璋那么重視農業,偏偏還是和朱元璋作對,登基頭一年,大明就遭大旱災。這個可把朱元璋愁死了,想想那可是一個國家的土地問題啊,可以方法嘗盡還是沒有效果。
草根為食
無奈之下,朱元璋想起了農民出身的父母,跑到父母靈牌前祈福,順便發個毒誓:咱,朱元璋,愿意和所有妻妾一起啃半個月草根,別無他求,懇求蒼天可憐天下百姓,下雨吧。
說來也巧,不早不晚,這邊朱元璋和家人剛把半個月的草根啃完,金子般的大雨就下來了。
要想富多種樹
元朝留給朱元璋的最大遺產,就是欽天監一批世界級專家,這波聰明人早找到旱災原因:缺樹。戰亂加暴政,大江南北植被破壞嚴重,當然免不了旱。
生態綠林
于是秉承著缺啥補啥的原則,朱元璋發布了最嚴種樹法規:有五畝地以上的自耕農,就要種半畝桑樹,否則就得多交一絹稅。新種桑棗果樹,都有免稅優待。后來天下的軍隊衛所,每戶都要種樹。第一年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第三年六百株。敢不種?充軍到云南自生自滅!
猛藥見效總是快,實行一段時間后,明朝自然災害少了、生態環境也好了、也不用求雨了,連旅游業都發達了,而據史料記載,中國當時果樹總數,保守估計十億株。
不得不說,這些舉措確實是奇葩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