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曾引起北魏朝廷的分裂
五胡十六國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歷史舞臺。游牧民族與漢族、游牧民族之間,爭城奪地,相互殺伐,戰勝者對于戰敗者進行壓迫。北魏統一北方之時,鮮卑政權建立起來,為鞏固統治,形成種族間的容忍,便開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擾民,獎勵耕作,增加農業生產。而后的均田定戶,則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辦法。經過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與漢族在相處之間,彼此逐漸了解,生活習慣也逐漸接近。于是種族間的差異也消除了。例如,游牧民族的復姓改為單姓,就與漢族的“姓”相同了。
游牧民族的語言與漢族語言相互混合,在孝文帝時代,索性下令禁絕了鮮卑語,只用漢語;游牧民族與漢族相互通婚,不只是上層貴族之間通婚,鮮卑等游牧民族的貴族也與漢族平民通婚。
游牧民族采用漢族官制,穿漢室官服,禁止胡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較早進行漢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領頭把復姓拓跋改為元,從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
其他如獨孤氏改姓為劉,步六孤氏改姓為陸。當時鮮卑民族改姓達一百多。一些鮮卑的上層人士,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不贊成游牧民族與漢族的和同。
6世紀洛陽的政變及北魏朝廷的分裂,有著以上人文因素的原因。北魏政權傳到孝明帝時,最初孝明帝年幼,太后胡氏掌朝政。明帝成年后欲奪回權力,與胡太后的矛盾激化。
明帝召下面有實力的部落領袖爾朱榮領兵入朝清君側,胡太后怕被清,弒明帝。爾朱榮領兵入洛陽,殺掉胡太后,立孝莊帝。這是在公元528年。
兩年后,孝莊帝不甘心當爾朱榮的傀儡,親手刺死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兒爾朱兆領兵進洛陽,弒孝莊帝,別立一君。公元532年,爾朱兆手下將領高歡起兵討伐爾朱兆。在韓陵(山名,在今河南安陽縣)打敗爾朱兆的軍隊。爾朱兆逃至秀容川(今山西省朔縣)。高歡追到秀容川,殺掉爾朱兆,入洛陽,廢爾朱氏所立,別立廢帝朗,后又殺之,再立孝武帝。高歡身居晉陽,與當年爾朱榮一樣把持北魏大權。公元534年,孝武帝舉兵討高歡,反被高歡所逼,逃至長安。被大將軍宇文泰所弒。高歡入洛陽,立孝靜帝善見,永熙三年(公元534年)11月遷都與鄴,是為東魏。
宇文泰于公元535年擁立文皇帝寶炬,成為西魏,國都在長安,與東魏國都鄴遙遙相對。高歡與宇文泰的勢力彼此爭斗十幾年。有的史書上說高歡是胡化漢人,也有史書說他是漢族與鮮卑的混血兒,所有史書都說宇文泰是漢化鮮卑人。
高歡死于公元547年。三年后,其子高洋奪到東魏統治權,自稱皇帝,國號曰齊,歷史上稱北齊。公元557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覺搶過西魏統治權,稱皇帝,國號曰周,歷史上稱為北周。
鮮卑進入中原后,遺落在草原上的部落很少。敕勒乘機入據漠北。敕勒即漢時的丁令。其根據地東起貝加爾湖,西沿西域之北,直抵里海。
柔然占據了陰山以西,逼進鮮卑。拓跋珪建北魏后,為安定身后,返身陰山,揮戈征柔然,柔然敗走漠北。4世紀末,北魏致力于統一北方的戰爭。柔然得空補充勢力,征服了敕勒諸部和匈奴余部拔也稽,并與后秦姚興結成軍事聯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又出兵漠北,打敗柔然將降服的敕勒遷徙到漠南。這支敕勒,歷史上稱為高東。南北朝末年,柔然又強盛起來。東、西魏和隨后的北周、北齊,處于對峙局面,顧不上對付柔然。公元552年,在阿爾泰山附近強盛起來的突厥打敗了柔然,征服了漠南北,繼承了柔然的地位。
北周、北齊眼看突厥日益強大,構成威脅,但雙方均懾于突厥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均采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
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無力與之交戰,只是敷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南北朝期間的鼎盛,這反映出其自力入世的觀念和戒殺的動機,正是一個分裂的政局所需要的普世價值觀。
佛教能夠與中國固有的信仰不發生根本的沖突,還能夠相折中相融合。并且佛教還能在分裂期間,產生出融合胡漢,貫通上下的重要作用,使得北方成為融合各民族的大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