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為何是唯一承旨大臣?
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晨,皇帝在暢春園發病,當晚10時前亡故,《中國歷史大詞典·清史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清圣祖”詞條稱“一說為皇四子胤禛毒害”。毒害的必要性是施害者知道自己非繼任人選,可能性是須完全掌控局面。皇四子胤禛事先并不知道繼任人是誰,康熙本人也有時間清楚公布其傳位意愿,毒害康熙對胤禛有什么用?康熙臨終這一天值守、探視的人出出進進,胤禛哪能有陰謀行徑的機會?
康熙皇帝臨終傳位情節被極盡渲染炒作,原因很多,一個容易忽視的原因是對關鍵人物隆科多“唯一性”的誤讀。《中國歷史大詞典》“隆科多”詞條有“圣祖時,為唯一傳遺詔大臣”,其出處應當是雍正5年(1727年)的一段上諭:“皇考升遐,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11月13日那天,即使不包括醫生、太監、侍衛等,也幾乎不可能出現只有康熙、隆科多、胤禛單獨在場的情形。更加重要的是,康熙晚年經歷“九子奪嫡”之痛,既執意將繼位人身份保守至最后一刻,又要讓該知道的人直接且及時知道、一錘定音而確保有效性。
“隆科多是唯一傳遺詔大臣”之說給康熙傳位事件涂上神秘色彩,容易導致誤讀其含義:密室內燈光昏暗,隆科多面對瀕臨死亡的康熙,皇帝告訴隆科多傳位于誰,然后隆科多出來向大臣、皇子宣布皇上歸天,命皇四子胤禛繼位——誰知道皇上對隆科多說的是什么?這還能不引出康熙蹊蹺死亡、胤禛陰謀篡位的種種附會與臆測?
5年后雍正說“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并沒有說“遺詔”而是說“承旨”,壞就壞在這個“惟隆科多一人”。“承旨大臣”一般可以是數人——盡管實際宣讀時是一人代表——就像皇太極遺命安排輔政大臣4人,咸豐皇帝遺命安排顧命大臣8人。康熙臨終時有15個成年皇子,都有從政或辦差經歷,“承旨”又僅是一時之需,康熙因而只安排隆科多一人承旨。雍正上諭所稱“惟隆科多一人”,其實強調的是雖有多位大臣在康熙臨終現場,但“承旨大臣”只有隆科多一人,即隆科多一人受權宣布皇上旨意。
設想一下實際的場景,康熙當著大臣、皇子之眾(當然還有醫生、太監、侍衛等)口頭說出皇四子胤禛繼位,可能是聲音微弱、斷斷續續,然后隆科多以正規方式復述一遍。如果隆科多與在場者一樣也是剛剛知道繼位人的名字,那么這個傳位大戲就真的沒有什么神秘可言,隆科多的作用僅此而已。這樣的場景也可解釋為何康熙沒有書面的遺詔——康熙的意愿既已明示于眾,當時緊迫狀態下書面的遺詔并非是必不可少,完全可以事后補做。現今存世的康熙遺詔即是那個事后補做的文書,當時在場的大臣、皇子都沒有因為補做遺詔而質疑傳位的合法性,今人又何必總以為補做遺詔必有貓膩?
值得好奇的是康熙會不會提前將傳位信息告知隆科多呢?隆科多若提前知道就有動歪腦筋的可能,譬如泄密于某人,散布流言蜚語。康熙為確保傳位信息精準落地,應當不會因授權隆科多承旨而提前告知。因而,也絕不可將“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解釋為康熙預先將傳位信息告訴隆科多一人。
“大臣承旨者”的作用就是正式的公證人、中介,康熙怎樣選擇“大臣承旨者”呢?
首先,康熙的兄弟在康熙42年(1703年)時已全部故去。
康熙之父有成年兄弟7人,康熙的堂兄弟可能有數十人之多,涉及康熙與叔伯關系之親疏、康熙與堂兄弟本人關系之親疏,指向難以確定,而外戚關系則指向唯一。
康熙的祖母博爾濟吉特氏活到康熙26年、嫡母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活到康熙56年,兩人都長壽,與康熙關系也很好,但他們是蒙古人。
康熙的生母皇太后佟佳氏,即隆科多之姑母,后面一并說。
康熙有3任皇后,第一任赫舍里氏,輔政大臣索尼之孫女。皇后之父噶布喇曾是領侍衛內大臣,康熙20年亡,皇后之叔索額圖康熙42年被處死。噶布喇之子長泰、綸布,索額圖之子格爾芬、阿爾吉善,表現均不詳。
第二任皇后鈕祜祿氏,其父輔政大臣遏必隆,康熙12年亡,皇后之兄弟尹德曾是領侍衛內大臣,出生年、表現不詳,雍正5年亡。
第三任皇后佟佳氏,與佟佳氏皇太后出自一門。
皇太后之父佟圖賴,兄佟國綱、佟國維都是清初重臣,此時已亡故。
佟佳氏皇后是佟國維之女,隆科多之姐,所以隆科多是康熙的姑表弟兼內弟。
隆科多是康熙所有兒子的表叔,卻不是任一位的舅舅——佟佳氏僅育一女且出生即亡,佟佳氏之妹是康熙愨惠貴妃,無生育。但隆科多與胤禛有近似甥舅關系。胤禛出生時其母烏雅氏僅有宮女地位,依例交由佟佳氏皇后(時為貴妃)撫育,歷10年之久(雍正曾說“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胤禛出生于康熙17年,佟佳氏亡于康熙28年,這個10年親情恰好不尋常——康熙也許能想得到。
康熙看好他的小表弟兼內弟,隆科多青年時就任正二品鑾儀使(27年),中間雖遭貶斥,又于康熙50年復出任步軍統領,59年升從一品、理藩院管理院務大臣。
隆科多有弟慶復,康熙年間表現不詳,雍正、乾隆年間大臣,任川陜總督。因大金川叛亂事治罪,乾隆14年賜自盡。
隆科多最終被康熙選中為臨終傳位見證人。康熙61年11月13日,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奉旨進入暢春園,擔任康熙、雍正兩朝交接大典的司儀官。
隆科多在雍正朝初期權重一時,任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襲一等公、加太保銜,雍正5年犯事,胤禛稱:“皇考升遐,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今以罪誅,朕心有所不忍,可免其正法,於暢春園外筑屋三楹,永遠禁錮”。隆科多一跤跌到底,于次年抑郁而亡。
隆科多如此大名但他的出生年居然都遍查不出,皇后佟佳氏、弟慶復的出生年也不詳,但知皇后之妹愨惠貴妃生于1668年,推測隆科多暢春園承旨時約50歲出頭。
《中國歷史大詞典》“清圣祖”、“隆科多”兩個詞條的撰寫者都是馮爾康專家,一條引了甚不靠譜的“毒害”說,一條誤讀了隆科多的“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