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江山 揭秘中國十大吃貨皇帝
古代皇帝吃飯,每道菜不能使用三次以上,超過三次,侍食太監就會把菜撤下,并且以后不上這道菜了。若要說皇帝表揚過的食物倒不少,什么陜西岐山哨子面,太湖三白魚,山西龍須面。一個講究味覺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才是有人情味的民族。
(以年代為序)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后,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后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點頭稱贊,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風順,后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為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后,給文帝從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齊明帝蕭鸞便說:“這么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粽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赟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赟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頭送給了傅伏,并說道:“這骨頭,你要好好保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傅伏連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后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常陪著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后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說:“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仆人一臉茫然,說道:“您有什么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后,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說了,每天必定有一只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明與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可敵軍突然來襲,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廚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并說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來內監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里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后,直夸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后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后把祖傳手藝傳給了御廚,也好日后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著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么多冤枉錢!”據《皇帝的微博》
如果回溯過去的文明,除了那些斑駁的古畫,暗黃的古籍,是不是應該將味覺作為一個工具呢?用古典的烹飪去操作當今的材料,讓魏晉風流,漢唐氣魄,明清韻味從你的舌尖深情地掠過,然后通過味蕾滲入你的感性世界,這樣的懷古是不是更鮮活呢?
唐:餅和飯是主旋律宋:全民熱愛下館子
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來(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這只有在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并且有了夜生活之后,才可以實現的。
吃飽之后,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致。宋人對于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為了嘗到新鮮,不惜金錢。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占了半數以上。《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百余棟樓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確認出是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棟,也差不多接近半數。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與美食名單。
即便是城市下層人,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據《夢粱錄》記載,“更有專賣血臟面、齋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鲞、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飽,往而市之矣”。
臨安的每天早晨,“買賣細色異品菜蔬”的小商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氣象,殊可人意”(《夢粱錄》)。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學者的考證指出,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種非常豐富,約有四五十種,與今日市場上的蔬菜種類大體差不多。
如果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似乎北方居民只能靠窖藏蔬菜過冬。但是詩人梅堯臣就寫了一首《聞賣韭黃蓼甲》,說,“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原來,這位賣菜人利用糞土熱力與保暖作用,培育出鮮嫩的韭黃、蓼甲:“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換成現代的說法,這不正是“反季節栽培”技術嗎?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讓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選擇機會比之前任何時代都要豐富。
對美食的講究,促使宋代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面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抄也抄不過來。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豐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宋朝的開封與杭州,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