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宋江儀仗隊隊長的不同人生
頭上三叉冠,金圈玉鈿;身上百花袍,錦織團花。甲披千道火龍鱗,帶束一條紅瑪瑙。騎一疋胭脂抹就如龍馬,使一條朱紅畫桿方天戟。
頭上三叉冠,頂一團瑞雪;身上鑌鐵甲,披千點寒霜。素羅袍光射太陽,銀花帶色欺明月。坐下騎一匹征宛玉獸,手中掄一枝寒戟銀絞。
先不說穿戴, 先說戟的前生后世:戟是古代冷兵器家族中一種經常使用的長兵器,它是在戈、矛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一種復雜冷式兵器,具有勾啄與前刺得戰斗性能。商周時期,戟便在戰爭中出現,由于戰爭形式的改變,從漢代開始,一些貴族們就有了以列戟代表主人地位的現象。北周時一些高級官吏的門前已設有門戟,隋朝三品以上官員均有資格以列戟顯示身份地位并形成了列戟制度。到唐代,戟退出了采用兵器的行列,稱為一種表示身份等級的禮兵器,叫“矟戟”。那時,矟戟也是朝廷文武官員表示身份的儀仗物,門前列戟以示身份的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視或統兵出征,賜“矟戟以代斧鉞”表示授予權柄。唐代典章對矟戟有詳細的條文規定,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實物標志。列戟制度到了唐代晚期已經成熟,《新唐書·百官志》中詳細記載了各種官署門前列戟的數量。如規定宗廟、社、宮、殿一類的門前時24戟,東宮門前為18戟,一品官吏門前為16戟,二品及京北、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護的門前為14戟,三品一類官員門前12戟,下都督一類官員門前為10戟。宋代的門戟完全成為一種象征,政府規定了各級官署門前列戟的數目,甚至明文將戟改為木制。
現在我們開會的時候,最重要的領導一定要坐在主席臺中央位置的受人注視,這在中國從古到今政治官場亙古不變的定律。警車開道【銅鑼開道】,行人回避【凈水潑街】,警車之后,A8L走第一位,A6L分兩排走后面,警車越多,級別越高,A6L越多,官越大。這是傳說中的: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這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要不然都是兩個眼睛一張嘴,領導除了禿頭啤酒肚之外,跟我們有什么差別嗎?(這是以前的領導,我最近看反貪紀錄片,里面的省部級的貪官都是很有氣質的嘛,氣質上確實跟我們一般人是有區別。)
宋押司騎著國外皇室的定制版的A8L,他身后是一隊的紅衣紅甲的A6L,一隊的白衣白甲A6L,赤裸裸的儀仗隊嘛,不遠處還有金槍手隊和銀槍手隊兩隊警車。這才是‘山東及時雨、鄆城呼保義’,梁山泊總兵都頭領,八百里水泊梁山大寨主,天魁星下凡的孝義黑三郎---宋江的排場。
就這么一下,梁山泊的品牌形象一下子就樹立了起來,矮胖矮胖的宋江也頓時高大偉岸了許多,相比而言,二龍山實力雖然強悍,但是一個和尚一個行者站在隊伍的最前面,排場上輸了許多。
童貫也是久經戰陣,見過大場面的將領了,騎著官方標配A8L來梁山耀武揚威準備消滅梁山,宋江排了個九宮八卦陣,童貫標配版的排場瞬間被宋江的定制版的梁山閱兵排場秒殺,呂方郭盛兩個持戟衛士對宋江形象的提升確實功不可沒。
郭盛和呂方是梁山上有名的帥哥,他們出場時候的排場也是頗為壯觀,郭盛來找呂方的茬打架,呂方原來以為是郭盛只是要來爭地盤,對影山嘛,分你一個山頭唄,誰成想郭盛不領情非得打架論輸贏,呂方好歹也是山大王的身份了,于是兩個人就打了起來,一打就打了好幾天還不分勝負。宋江一隊人馬剛好路過,花榮神箭總是名不虛傳的,于是花榮一箭把兩個人纏在一起的豹尾射開,兩個人立馬服氣,過去拜見宋江,花榮這一表現也讓宋江十分的得意啊。呂方和郭盛一聽說是宋江,二話沒說就一起上了梁山聚義去了。隨后,就一直擔任宋江的保鏢兼儀仗隊。他們不光在梁山做儀仗隊隊長,有時候還擔任接應,救人,警衛等實戰工作,這兩個‘小鮮肉’也是爭氣的孩子,表現得可圈可點,在梁山上的前途是大大的光明。
接受招安之后,宋先鋒何等聰明,哪里敢比領導還牛逼。,呂方郭盛的儀仗隊就變成了二線部隊,后援部隊。畢竟高太尉,童太尉,楊太傅騎的只是標配A8L。
就戰績而言,雖然兩個人同時宋江的儀仗隊,但是呂方的出勤率明顯比郭盛多了許多,雖然第一次出戰曾涂三十回合就明顯的戟法亂了,是鎩羽而歸。征方臘的時候倒是出彩不少,江南二十四神之首的厲天佑被呂方一戟刺死,五十回合抗住了梁山好漢的噩夢---石寶的攻勢,最后在烏龍嶺一戰中,和白欽同歸于盡,算是死得其所了。
郭盛的戰場出勤率就不如呂方了,因為郭盛跑去娶媳婦了,還生了個大胖小子,取名郭嘯天,郭嘯天也生了個大胖小子,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典范大俠---郭靖。郭盛在攻打烏龍嶺的時候,被山上飛下巨石連人帶馬砸死,雖然死的沒有呂方壯烈,但也算是陣亡的烈士。
地佐星,‘小溫侯’,呂方,湖南潭州人氏,善使朱紅畫桿方天戟,梁山中軍護衛隊馬軍驍將。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四川嘉陵人氏,善使寒戟銀絞方天戟,梁山中軍護衛隊馬軍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