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孔子與其后人子孫三代都曾離過婚
孔子是誰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稱孔圣人的人,而關于孔子,那可真是說個三天三夜都說不盡的啊,畢竟其身上的光環太多了,不過,有好的一面也就有壞的一面,就像現在的明星一樣,人們對這些名人的私生活感興趣得很呢。
而關于孔子的私生活也是一樣,或許是人們迫切的想知道圣人與普通人的區別在哪吧。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人挖到了關于孔子家庭生活方面的信息,原來孔子與其后人子孫三代都曾離過婚。
孔子與其后人子孫三代都曾離過婚
翻閱過有關孔子的典籍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孔子的家庭似乎殘缺的,無論是《論語》還是《史記·孔子世家》都沒有關于孔子的夫人的相關記載,除了兒子孔鯉偶爾會出現一下,給人印象孔子一直是獨來獨往的。
在孔圣人留下的言說中,除了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能牽扯到他的老婆外,就沒有任何關于孔夫人的信息了。《論語·陽貨》中,孔子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叫:“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在這句話中,孔子將女人與小人歸為一類,并抱怨到: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不講規矩,遠離女人吧,她又成了怨婦。史書說,孔子十九歲時娶了宋國的亓官氏為妻,一年后生下兒子孔鯉,在嫁給孔子的48年后,亓官氏去世。
這廖廖數語幾乎就是關于孔子妻子亓官氏的所有描述,而亓官氏是個怎樣的人,她和孔子的關系怎樣都語焉不詳。不過史書載,“孔氏三世出妻”,其中就包括孔子本人。
孔子緣何休妻,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妻子“口多言”,古人休妻有七大理由: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孔子顯然是利用了其中的一條,而孔子是何時休妻,則并無記載。
《禮記》有這樣一段文字講到了亓官氏死后的情形: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伯魚,即孔子的兒子孔鯉,在喪期后還哭死去的母親,孔子聽到了就很不高興地說:太過分了。可見孔子對離了婚的前妻確實是沒有感情了,甚至還充滿了嫌惡。兒子、孫子不上孔子的后塵——離婚
而他的兒子、孫子繼承了他的傳統,都把自己的老婆休了,他的孫子子思更過分,甚至不讓兒子子上去為休妻守喪,理由是:既然她已經被休了,就不是我的老婆了,當然也不是子上的母親了。
冷漠無情溢于言表,儒家所提倡的“孝道”竟是這般具有兩面性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他對前妻充滿了怨恨,難道是圣人們眼里就沒有好女人?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關系應該像朋友那樣輕松和平等——要是咱倆合不來,“分開就分開”。
早期儒家對夫妻關系的持有“理解之同情”,這一點也體現在孔子允許兒媳婦再嫁人這一點上。《禮記·檀弓上》記載:“子思之母死于衛”,漢儒鄭玄注:“伯魚卒,其妻嫁于衛”。子思是伯魚的兒子,也就是孔子的孫兒。
伯魚早死,他死后其妻并沒有樹立貞節牌坊,而是自然地改嫁,伯魚死于公元前483年,這一年孔子69歲。白發人送黑發人,兒子早逝,孔子自然悲切,但他沒有因為疼愛兒子而阻止兒媳婦再嫁,顯示出一種通達的氣象。
這一點也正如孔子離婚那樣,自然而然,毫不造作,絲毫沒有后世宋明道學家的虛偽氣息,孔子的孫兒子思,喪父之后母親又再嫁,心中留下了一些傷痕。根據儒家原始文獻記載,他后來也有過離婚經歷。
《禮記·檀弓上》記載:“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鄭玄注:“子上,孔子曾孫,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由此可見,孔子本人曾有過離婚經歷,自己的兒媳改嫁,而自己的孫兒子思也離過婚。可是,文獻并沒有記載子思離婚的原因是什么,只能根據記載進行推測。
《檀弓上》的記載中,子思提出,這個女人作為我妻子,也是我兒子的母親,如果現在不是我的妻子,當然就不是我兒子的母親,因此我兒子不必為她行喪母之禮。在對待離婚問題上,子思顯得沒有孔子豁達,對前妻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怨氣。
不知這源于自己母親改嫁的記憶,還是和前妻感情不和,但無論怎樣猜測,孔子一家祖孫三人,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的經歷,確實顯示出早期儒家對男女和婚姻上較為豁達的態度。
早期儒家認為,男女之間正常的欲望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則的,實際上,除了自由離婚和改嫁之外,早期儒家甚至還提出過類似于現代“試婚”的觀點。《禮記·曾子問》中記載,新婚妻子三個月后才到男子家廟去拜見祖先,如果三個月之內雙方不和諧,這婚姻仍可取消,這種對待婚姻豁達而自然的態度,是宋明道學家所不敢想象的。
都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來孔子這一點做到不是很好呢,且,在古代儒學是以孝治國的終止中,孔子的后人也沒有很好的遵守,看了,規則都是由強者制定的,而弱者只要執行就好,強者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