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聞 被大臣逼上戰場的皇帝
北宋自宋太宗雍熙北伐慘敗后,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御。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自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開始,遼國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即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朝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即今日河南省開封市)。警報一夜五傳東京,宋真宗問計于群臣。當時宰相王欽若、陳堯叟分別主張遷都于金陵或蜀地,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擊退敵軍。宋真宗本來從他父親數敗于遼國的教訓中,已經十分畏懼遼人,現在寇準說要他御駕親征,內心更加惶恐了。無奈寇準苦苦相求,另一宰相畢士安也在一側旁敲側擊:“準言甚是,請陛下俯允。”在大臣和形勢的逼迫下,宋真宗終于同意御駕親征了,并由寇準隨同指揮。到了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宋真宗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諸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陛下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壯大百倍。后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趁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宋真宗這才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都歡呼雀躍,高呼“萬歲!”。宋真宗在寇準的要求下,登上城樓,鼓舞士氣,宋軍頓時士氣大振。在寇準的指揮下,宋軍出擊,個個奮勇向前,沖入敵陣,消滅遼軍數千人,并射死遼軍主將蕭撻凜。蕭太后見遼軍陷入被動,便要求議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為使者,前去遼營,簽訂和約。行前,真宗叮囑曹利用:“城池不能給,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就算要百萬白銀也可以!”寇準知道后,卻指著曹利用非常嚴肅地說道:“如果超過30萬兩,就提人頭來見。”
經過曹利用和遼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制定了如下條約: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于邊境設置于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在互市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于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為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且低價購買許多馬匹用于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了遼朝,以致其后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宋)。
這便是被史家稱為:“澶淵之盟”的宋遼和約。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宋真宗急問金額,曹利用不敢直說,只豎起三根指頭,宋真宗以為是三百萬兩,大驚失聲脫口道:“太多了。”過了一會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結也好。”等知道是三十萬時,如釋重負,轉憂為喜,對曹利用大加賞賜。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于戈”,同時,也是宋朝向番邦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此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使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三十萬的支出,不及用兵費用三千萬的百分之一,并且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澶淵之盟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而不是教科書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外貿賺回),這便是“澶淵之盟”的真正意義所在。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由此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
“有意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澶淵之盟”就是宋真宗被逼上戰場后,“無意插柳柳成蔭”帶來的結果,能說這不是“千古奇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