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宣盛世 朱棣將明朝推向巔峰
永宣盛世
參見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韃靼與瓦剌。朱棣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余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于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置衛所,并派亦失哈安撫位于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增長財政收入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編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永樂年間天下大治,后世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
朱棣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92]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后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制度確立。
朱棣駕崩后,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仁宗駕崩后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并且先后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但其執政期間并非毫無弊端,由于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