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 往謀士臉上吐唾沫的開國皇帝
北魏拓跋珪的興起,與后燕慕容垂的軍事支持是分不開的,兩個政權之間結為親家,關系密切。隨著北魏逐漸強盛,拓跋珪不甘心當慕容垂的附庸,想擺脫后燕。后來,因北魏拒絕為后燕提供馬匹,后燕則伺機扣押了北魏使者,兩國之間的矛盾已成白熱化。
太元十九年(394年),后燕滅掉西燕,這樣華北地區能與后燕爭強斗勝的只剩下北魏了。慕容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于太元二十年(395年)七月,派太子慕容寶統帥精騎八萬,攻打北魏。拓跋珪采取成功的突襲戰術,于當年十一月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大敗后燕,后燕死傷一萬多人,四、五萬人被俘,文武將吏被俘虜的就有數千人。
戰爭結束后,拓跋珪從后燕被俘的文武大臣中挑選出一些人材留下,其余的俘虜準備發給衣服、口糧,放他們回去。這時,謀士王建獻策說:“燕國還很強盛。我們好不容易才打敗他們,如果把這些俘虜放回去,就等于助長了燕軍的勢力,不如把這些人殺掉,燕軍力量就空虛了。滅取燕國也就容易了。”拓跋珪聽后,就命令士兵把后燕俘虜全部活埋掉。后燕由此元氣大傷。參合陂事件后,后燕軍民無比氣憤悲痛,慕容垂氣得吐血而死,太子慕容寶即位。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七月,拓跋珪稱帝,正式與后燕平起平坐。不久,拓跋珪親率四十萬大軍攻打后燕,一路勢如破竹,并將后燕國都中山城(今河北定縣)圍困起來,久攻不下。與此同時,后燕內訌,慕容寶在內憂外患中帶領一萬多騎兵于隆安元年(397年)三月一天夜里從東城門逃竄,放棄中山,北走龍城(今遼寧朝陽),中山城一時無主,城內混亂不堪,甚至忘了關閉東城門。
城門大開,這是天載難逢的機會。拓跋珪本想借此空當連夜入城,但謀士王建“志在虜掠,乃言恐士卒盜府庫物,請俟明旦,乃止”。王建出于私心,讓拓跋珪失去了占領中山城的絕佳時機。結果第二天早上,拓跋珪準備入城時,發現城門已經關閉,氣得拓跋珪哇哇直叫,沒給王建好臉色。
城還是要攻打的。拓拔珪本以為城中無主,軍心民心渙散,破城指日可待,不料后燕軍民立開封公慕容詳為城主,個個拼死抵抗,誓死守城,攻了幾天也未能奏效。拓跋珪決定使用攻心戰術,于是他派人登上攻城用的巢車,居高臨下,接近城墻,向城里喊話說:“慕容寶已經拋棄了你們自己逃走,你們這些老百姓為何還不投降,豈不枉送性命!”城里的老百姓便都說:“我們這些無知的小民,只是害怕重蹈覆轍,又像參合陂那些人一樣被活埋,所以拼死守城,茍延性命,也是迫不得已啊!”
本來攻城遭到挫折就很煩,一聽城中軍民這么一說,拓跋珪突然想起了兩年前參合陂戰役后謀士王建建議坑殺后燕俘虜一事,又聯想到他前幾日出的餿主意導致錯失入城良機,氣得拓跋珪“顧王建而唾其面”(《資治通鑒》),扭頭沖王建臉上啐了一口唾沫,心想你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伙,當年出的狗屁主意!
《史記·李將軍列傳》云,“禍莫大于殺己降”,屠殺俘虜,不僅會使本國將軍臭名遠揚,也會激發敵對陣營的強烈反抗。在眾目睽睽之下,拓跋珪作為皇帝,不顧禮統,不顧尊位,不顧舉止,“顧王建而唾其面”,既有對王建忿恨的一面,也有深切意識到殺俘帶來惡果的一面。
不久,慕容詳見見拓跋珪軍糧不足,派出步卒六千人襲擊北魏軍,拓跋珪將其擊敗,斬首五千人,生擒七百人,為了挽救參合陂的過失,拓跋珪將俘虜全部釋放。十月,拓跋珪攻入中山,后燕投降北魏的公卿、尚書、將吏、士卒有兩萬人,拓跋珪“皆赦而不究”,從而贏得了人心,北魏也成為北方最強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