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幼年家貧?父親是軍區司令 家中不愁吃喝
“八旗”的“旗”,就是“領軍旗”,也就是“認旗”或“認軍旗”。不同統屬的隊伍旗幟用不同的顏色作為區分,其作用,一方面是標示這支軍隊的統屬,一方面是便于軍隊在行進或戰斗中尋找“自己的”那一支隊伍。
早期的滿洲軍隊一共有八支,五色分紅黃藍白黑,黑色不便于用作旗幟的顏色,只剩下四個顏色,用來標明八支軍隊,只好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旗號,所以稱為“八旗”。努爾哈赤時代,只有滿洲八旗(據史籍記載,早期的滿洲八旗,其實并不完全是滿人,四百個牛錄中,有滿洲牛錄三百零八個,蒙古牛錄七十六個,漢軍牛錄十六個);皇太極時代,擴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洲八旗又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不設王,早期由汗王、后期由皇帝直接掌管。下五旗則由諸王、貝勒、貝子分統。“貝子”,在滿語中本是“貝勒”的復數;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襲封親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襲封郡王,余子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努爾哈赤時代的上三旗為正黃、鑲黃、正藍,由努爾哈赤直接統領。
順治初年,攝政王多爾袞把攬朝綱,因為他屬于正白旗,就把正白旗取代正藍旗,而把正藍旗降為下五旗,從此上三旗就變成了正黃、鑲黃、正白,成為滿八旗的“嫡系”。
和珅屬于正紅旗人,說明他不是皇家軍隊的嫡系。
下面再解釋《和珅傳》中的第三句:“少貧無藉,為文生員。”
要說“和珅少貧”,就要說說他的父親了。和珅的父親叫“常保”(“避父諱”是漢人的老傳統;滿清入關以前,沒有這個習慣;清代建政以后,除了皇帝,普通滿人、特別是早期的滿人并不講究“避父諱”,所以父親叫“常保”,兒子可以叫“善保”,并不認為有忤),有祖先的“世爵”可以承襲。
關于常保的生平,歷史資料雖然并不太多,淵源脈絡倒還算清楚。《清史稿·和珅傳》說他家貧,是因為常保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雖然身為福建都統,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于一個省的軍分區司令,卻并不貪黷,除了薪俸,很少有額外的收入。加上他多年戎守在外,卻把老婆孩子留在京城,兩地分居,開支未免要大一些,因此沒有為子孫留下多少家產。
雖然衣食無憂,也不過溫飽而已。所以常保一旦故去,家道立刻中落。即便不是真正的“家貧”,日子過得窘迫,那是一定的。
關于常保的世爵,有兩個說法:一說他有個堂叔,叫做“啊哈頓色”,入關以后,曾經跟隨康熙皇帝出征準噶爾(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在征戰中陣亡。他這個堂叔可能沒有兒子,所以把軍功留給了常保,特賜常保為一等云騎尉,是個正六品的爵位。一說和珅的高祖名叫尼牙哈納,因戰功得到三等輕車都尉的職務,是個正三品的爵位。后者見于《清史稿·和珅傳》,是“官方”的資料。和珅的母親出身名門,是河道總督嘉謨庶出的女兒。他的后母是吏部尚書伍彌泰的女兒,都是有頭有臉的人家。到了乾隆時代,常保依“祖蔭”加上他自己的功勞,出任福建都統(一說為副都統)。這樣看來,和珅也算是將門之后,出身并不太卑微。《和珅傳》說他“少貧無藉”,一方面是另有原因,一方面也是作者對“貧富”二字的著眼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