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朝的士大夫敢同一國之君的皇帝較勁?
2017-02-26 01:01:4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宋理宗時,臺諫官李伯玉因為發表過激言論,受到降官處分。但降官的制書,舍人院一直不肯起草,以此抵制皇帝的決定。過了一年,降官制書仍未
宋理宗時,臺諫官李伯玉因為發表過激言論,受到降官處分。但降官的制書,舍人院一直不肯起草,以此抵制皇帝的決定。過了一年,降官制書仍未能頒布。后來牟子才兼直舍人院,覺得拖下去也不是方法,終于將降官制書草擬出來,但牟子才卻用他的生花妙筆對李伯玉大加褒獎,看起來哪里是一份謫詞,分明是表揚信。
宋朝士大夫
宋理宗找牟子才商量:“謫詞皆褒語,卿且改改如何?”宰相也過來說情:“小牟,給皇上一個面子,修改修改?!蹦沧硬艔娪驳卣f:“腕可斷,詞不可改!丞相欲改則自改之!”這么有脾性的士大夫,宋后不多見了。
神宗朝的王珪,擅長阿諛圣意,可即便是這么一個“窩囊丞相”也有他的脾性。王珪曾向神宗三次推薦張璪,神宗都不用。王珪便提出辭職:“臣為宰相,三薦賢三不用,臣失職,請罷?!蔽覀冎?,宰相有任百官之權,在這一權力不獲君主尊重的情況下,王珪以辭職要挾,也算是表現出了一個宋朝士大夫的氣性。
士大夫奴化中國的士風是在清代才遭到嚴重摧抑的,經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江南士風出現了嚴重的奴化。
因為時代的風氣已變,士子的脊梁骨已斷。直到清末,士人才略恢復宋朝士大夫的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