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東南亞神廟里供奉的中國人是誰?竟是他
按照傳統的說法,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在內的東南亞地區舊稱"南洋",這些地區至今仍虔誠地供奉著一位"中國神靈",他就是明成祖時代的大太監、著名航海家--鄭和。
為了宣揚大明的國威,明成祖朱棣,曾派"特使"--三保太監鄭和,下南洋訪問各國。鄭和的船隊必須繞道馬來亞半島的"馬六甲",這個海上要沖好被當作了貨運的"中轉站"。當地人為盡地主之誼,便大興土木,安頓遠方貴賓。迄今,那里還遺存著兩口水井,和一部分殘留的古建筑。
據說,鄭和挖地建井取水,帶給當地人新鮮的知識。從建筑遺址看,鄭和居住過的房子,都是以中國建筑形式設計的,這種建筑風格,影響了馬六甲地區的建筑結構,除了民居之外,寺廟、***教禮拜堂也深深地受中國建筑風格的影響。目前,馬六甲地區還保留著鄭和官邸前殿建筑的模式,而且供奉"三保太監"的塑像讓信眾膜拜。南洋一帶的民間之習俗,與鄭和有密切關連的不勝其數,可見,鄭和對南洋一帶的文化、風俗、習慣的深遠影響。比如,如西馬東海岸"丁嘉樓"地區、馬來村內供奉的"三保公廟",東馬古晉還有一條"鄭和統帥路"。
鄭和,云南人,也就是所謂"三保太監"。史書記載:"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鄭和傳》里說:"永樂三年(1403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域,以次遍歷諸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240艘海船、27400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史料記載:"(鄭和)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瑣里、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余國。"
想遠航天下,必須有雄厚的國力后盾和技術支持,據《明史·兵志》記載:"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每到一地,鄭和贈給各國國王厚禮,以示友好,船隊帶去絲綢、瓷器、銅鐵器、金銀和其他手工業品交換當地特產。隨行官員隨時記錄見聞?;睾綍r,各國派使同來,贈珍寶特產給明朝皇帝,并與中國商人交換。友好的交往,擴大了貿易,也增進了了解。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一些城市里,至今還保有紀念鄭和的寺廟和勝跡。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百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了這幾個歐洲航海家。
鄭和下南洋,四次停留馬六甲,根據馬六甲三寶山地區現存的"三保廟"、"三保井",以及多處廢墟足以證明,鄭和在當地民眾信中的崇高地位。據說,"三保太監"當年的客居之處,已被后人改為"三保廟",而且以香燭來供奉。日久年深,鄭和被改頭換面,當作了一位護佑四方的神靈。除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存有鄭和古跡外,印尼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地,也有類似的香火云集之處,尤其是爪哇島北岸,竟然有四處鄭和船隊靠岸的遺址。"三保壟"目前已是繁華的商港,此外,還有著名的"三保洞"、"三保井"。"三保洞"里有鄭和的塑像及一位葬身三保壟的舵手。
據清康熙《江寧縣志》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忠云。宣德初,復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陰兄之子義,世襲錦衣千戶,后遂袝焉。"如果一人有兩處墓,可能一為衣冠冢,一為真身墓。畢竟只有真身埋葬之處才稱為"墓",而埋葬衣冠的地方,只能稱為"冢"。弘覺寺塔恰好位于《江寧縣志》記載"牛首山西麓",這足以證明,縣志對鄭和墓的記載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