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的趙云有沒有資格稱為常勝將軍?
三國時期,由于征戰頻繁,顯現出不少耀眼的武將人物,在眾多武將中,誰才堪稱常勝將軍呢?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夏九姜維,曹操排在第十位。”這是在老百姓心中三國英雄的座次。陳壽《三國志》將趙云與關,張,馬,黃共列為一傳,是為《關張馬黃趙傳》,羅貫中《三國演義》把趙云加工夸張為五虎上將,說他智勇雙全,德才兼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代表。但由于在《三國志》等史書記載中,趙云的戰績比較少,尤其是缺乏統率大軍、獨鎮一方的表現,人們對歷史上趙云為將的真實能力產生了質疑。加上演義描寫和民間流傳里趙云的聲譽和威名太盛,導致不少人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堅定的貶趙派,對歷史上的趙云嗤之以鼻。
雖然《三國志》里關于趙云的戰績記載很少,但蜀書與魏書、吳書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歷史資料;加上陳壽著《三國志》以魏為正統,整部蜀書都相當簡略,對關、張、馬、黃、趙的戰績記載都很少,因此不能憑此而否定趙云。陳壽將這五個人同列一傳,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至于陳壽最終的評價,顯然是對趙云的高度贊譽而非貶低。因此,趙云在歷史上的能力雖然不能與演義中那樣相提并論,但肯定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出色將領,絕非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平庸。
趙云投效劉備后參與過的,有史料記載的大小戰役:博望坡之戰,生擒夏侯蘭;當陽之役,從5000虎豹騎中保護并救出了阿斗和甘夫人,但是劉備兩個女兒被俘;赤壁之戰后,趙云隨劉備奪取桂陽、長沙等四郡;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前,命趙云兼任留營司馬,并且因為趙云為人嚴肅穩重,特任趙云掌管內事。孫權知道劉備入蜀就大遣船只迎接孫夫人。孫夫人也沒打算空手回去,準備帶著后主回娘家。但被趙云張飛所發覺,立即進行攔截將后主奪回。趙云再救了一回阿斗,使其免了淪為人質的厄運。
西川之戰,諸葛亮率領趙云,張飛分路進攻西川,至江州,破巴郡等,趙云自外水至瀘州,分定資中、嘉眉等地,最后在成都會師,合圍成都;漢中之戰,曹操自長安出斜谷,至漢中,趙云破其軍于漢水(成語:偃旗息鼓,即出自趙云身上)。漢中之戰打敗曹操后終于確立了三足鼎立之勢,經過多年的努力劉備成了一方之霸主,但蜀漢大將關羽由于一時疏忽丟了荊州三郡以身殉國。)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因為憤恨孫權襲擊殺害了關羽,準備進攻孫權,趙云勸劉備說:“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如果先滅掉魏,則孫權自然歸服。如今曹操雖然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曹丕竊奪了漢朝的皇位。
我們應當順應民心,盡早奪取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討兇頑叛逆,函谷關以東的義士,一定會自帶軍糧,驅策戰馬迎接陛下的正義之師。我們不應置曹操而不顧,先和孫權開戰。兩國戰端一開,不可能很快結束,這不是上策。”但劉備不聽,隨即東征,留趙云督江州。次年劉備大敗秭歸,趙云乃進軍至永安以保衛先主,吳軍退卻。
夷陵之戰后趙云追隨半生的仁君劉備病逝在白帝城,后主繼位。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趙云與鄧芝往拒曹真。建興七年(229年)趙云病逝,其長子趙統繼承爵位,做到虎賁中郎,督率統領軍隊。趙云的次子趙廣,任牙門將,跟隨姜維在沓中,戰死疆場。
綜上所述,趙云加入劉備集團后,直到病逝,基本上沒有提及他有失敗的經歷。值得一提的是,趙云忠、義、仁、謙,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他“勸劉備將成都田宅歸還百姓”、“力諫劉備伐吳”,都是戰略層面上的眼光,是具備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見識上比一般謀士還要強,這對于一名武將而言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