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的劉邦 漢朝開國皇帝的平民家世和霸業
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屬于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里,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豐縣一帶。
劉邦本名劉季,出生于一個富裕的下層平民家庭。他的父親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劉太公,就是劉大爺,劉媼,就是劉大媽,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層社會的俗稱。
想來,當年都是隨便起的名,一、二、三、四排行,雞、狗、豬、羊別名,或許太公和劉媼本來另有不太雅馴的名字,到了兒子劉季發達做了皇帝。
舊名難免丟人現眼,上不得桌面,反不如劉大爺、劉大媽來得灑脫親切,上上下下挑不出毛病,于是就如此沿襲下來,被寫進了史書、正史。
劉太公兼顧農商,長于理財置業,在豐邑鄉鎮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實、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為人豁達,睦鄰鄉里,對于沽酒賣餅、斗雞蹴球的市井生活情有獨鐘。
日子過得滋潤有味,用當時社會的話來說,算是地方上父老一類的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算是生活小康。劉太公有四個兒子。
大兒子叫劉伯,二兒子叫劉仲,劉季是老三,另有一位小兒子叫劉交,與三位哥哥不同母,家庭和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伯、仲、季,本是兄弟排行的通稱,劉伯、劉仲、劉季,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劉大、劉二、劉三。
俗氣是俗氣一點,與劉大爺、劉大媽的家庭背景倒是一致協調。
劉大媽過世得早,劉太公是一直活到高帝十年才去世,沾兒子的光,被加了太上皇的封號,很享了些晚年的清福。
大哥劉伯是老實本分的人,勤勞耕作而家境不乏,很得劉太公的喜愛和厚望。劉伯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兒子劉信單獨生活。
青年時代的劉季,游蕩廝混,不務正業,常常帶領一幫三朋四友到大嫂家混飯寄食。事多人雜,次數多了,難免惹得大嫂討厭心煩。
于是某天,當劉季一幫人又吆三喝四地跨進大嫂家院門時,只聽得一陣洗鍋聲傳了出來,賓客朋友們紛紛散去。
劉季掃興,進屋一看,鍋中尚有飯菜,知道是大嫂使的壞,從此怨恨大嫂,不再往來。劉季發跡做了皇帝以后,對于其他兄弟親戚都有王侯的封賞,唯獨對于大哥家沒有表示。
或許是母方的因素使然,劉交名字不俗,也有字號,他在務農置產上沒有可以稱道的事情,卻是好書法,多才藝,興趣和才能在文化藝術上。
劉交年輕的時候,廣泛交游,與后來成為著名學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學者浮丘伯的門下學習,直到秦始皇焚書時方才散去。
浮丘伯,是戰國末年大名鼎鼎的學者荀子的門人,學識廣博,尤其精于《詩經》之學,在學術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物。
劉交比劉邦要年少得多,他死于漢文帝元年,已經是劉邦死后的十六年。他大概要比劉邦小十歲以上。
四兄弟中,劉交與劉季習性相近。劉季起兵后,劉交一直跟隨身旁,在三哥身邊進進出出,充當聯絡內外的機要秘書,最為親密。
劉邦當了皇帝后,劉交被封為楚王,延續青年時代的喜好,以禮賢下士、獎勵學術著稱,這已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