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御萌之路 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如果在民間做一個調(diào)查,看看清朝的皇帝里誰的知名度高,估計雍正排不到前三??滴酢⑶?、溥儀,都比雍正更有名。老百姓即便知道雍正,更多也是從各種段子、傳說中得知的,而這些關(guān)于雍正的傳聞,多數(shù)都是負面的。
雍正評價不高,主要原因還是他得罪了人。準確地說,是得罪了有話語權(quán)的人。
雍正從康熙手里接過的,是一個因連年戰(zhàn)亂,國庫已經(jīng)空虛的國家。整個國家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而雍正偏偏是個獨裁屬性很強的人,曾在養(yǎng)心殿懸掛他親筆書寫的對聯(lián):“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這幅對聯(lián)可從正反兩方面理解:正面的是,雍正勤政愛民,治理天下親歷親為,而不是僅僅被天下人所奉養(yǎng);反面的是,全天下都得聽我一人的!
一方面是必須改革的現(xiàn)狀,一方面又是有能力的獨裁者執(zhí)政,于是一系列舉措襲來:實行火耗歸公,增加朝廷收入;推行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打破旗人的優(yōu)越感,重用漢人;大興文字獄,禁止反對聲音。
而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每一樣都妨礙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火耗歸公打擊了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得罪了貪官污吏;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得罪了地方上的土豪;重用漢人得罪了滿人;而文字獄則得罪了天下讀書人。
這些被得罪的人,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謂:他們都是有話語權(quán)的人。于是,雍正被“黑”的歷史從那時就開始了。
在關(guān)于雍正的各種傳說中,篡改遺詔“傳位于四皇子”和被呂四娘報仇割頭,是兩個主要的傳聞。
民間傳說中,康熙因為兒子太多(一共24個),兄弟之間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兩次立二兒子為太子,都因種種原因給廢掉了。后來康熙決定采用密詔的形式,將傳位詔書寫好后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滴跛篮?,皇四子胤禛第一時間帶著親信趕到,取下詔書后發(fā)現(xiàn)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胤禛親信臨時在“十”字上加了一橫一勾,改成了“于”字,詔書就變?yōu)榱恕皞魑挥谒幕首印?,胤禛得以順利繼位。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各種評書、地方戲、歷史小說中都采用過這種說法。但這其實是一個漏洞明顯的謠言,幾句話便可戳破。
首先,清朝時用的是繁體字,“于”字寫法為“於”,想把十字描成於字,幾無可能;其次,傳位詔書這么大的事,除了寫明是第幾子之外,總還要寫清皇子的名字。康熙十四子名為胤禵,與四子胤禛的名字寫法差別很大,更是不可能靠改字來蒙混過關(guān)的。最后,清朝是滿族人當政,遺詔通常使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nèi)容。就算能改一種文字,也是不可能同時改三種文字而不被發(fā)現(xiàn)的。
真實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如今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及遼寧檔案館。在遼寧檔案館展出的康熙遺詔中,明確寫著由皇四子胤禛繼位的字樣:“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而呂四娘的傳說就更有傳奇性。相傳呂四娘為呂留良之孫女(一說女兒),野史記載呂留良因雍正文字獄被殺,呂四娘為報仇,以選妃之名混進皇宮,后在雍正召其侍寢時以短劍將雍正斬首(另有傳說是用血滴子斬首)。
這個傳說的不靠譜之處在于: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呂四娘這個人真的存在過。從上文描述中的兩個括號即可看出,她的身份,斬首工具等均有不同傳說。正史上沒有記載過這個人,她更多是在《童林傳》等評書中出現(xiàn)。
雖然歷史上很可能并沒有這個人,但她的經(jīng)歷與那個時代的很多人暗合。不少人都因為文字獄等原因而年幼喪父、中年喪夫。每一個因文字獄而冤死的文人,都有一幫同樣文采很好的親朋好友,他們會積極地將雍正的負面形象傳播出去。于是乎,呂四娘的故事在不斷增刪、修正中,越來越有傳奇性。從短劍斬首發(fā)展到血滴子斬首,即是傳奇性增加的一種體現(xiàn)。
這個斬首皇帝的故事,近幾十年更是被影視界視為珍寶,不斷被改編為各種電影、電視劇。下圖即為一部分反映呂四娘的影視劇,從中也可看出,雍正在民間真是遭人恨……
河南作家二月河從1984年動筆開始撰寫《康熙大帝》,直到1996年寫完《乾隆皇帝》,完成了他的“帝王系列”三部曲。
真正讓二月河這部小說成為全國關(guān)注的熱點的,是幾年之后胡玫導演執(zhí)導的電視劇《雍正王朝》。本劇根據(jù)二月河的小說改編,名字從“皇帝”換為“王朝”,顯示了主創(chuàng)人員的野心:不局限于描寫雍正一人,而是以他來帶出雍正登基前后二三十年的歷史。
劇中,雍正被塑造成了一個勤政愛民、克己奉公,苦了他一個造福大清朝的形象,這與以往影視劇中對他的描寫有了巨大的區(qū)別。很大一部分國人都是從這部劇中知道“哦,原來雍正干過這么多好事啊”。
《雍正王朝》最后一集中的一個細節(jié),將這種勤政愛民的形象表露無遺。雍正埋頭于公事,一整天都沒吃東西,晚上還將一位叫曾靜的犯人叫到身旁。這個人曾寫書批判雍正,因宣揚反清復明,散布雍正弒父篡位謠言而被抓。雍正并沒有加害于他,反而讓他講講那本書中的內(nèi)容。服侍雍正的丫鬟勸他吃點東西,他就讓人給他盛了半碗飯,泡上點湯,以此充饑。剩下的飯菜都賞給了曾靜。在這之后不久,雍正即因積勞成疾去世,“半碗湯泡飯”為這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形象畫上了點睛的一筆。
當然,《雍正王朝》也因有過于美化雍正之嫌,被一些專家質(zhì)疑。秦暉先生就曾撰寫《<雍正王朝>是歷史正劇嗎?》一文,對劇中的情節(jié)做了批駁。
比如上文提到的只吃半碗湯泡飯,把剩余的賞給“政治犯”曾靜一事,秦暉就很不以為然:“曾靜一案,雍正的處理即使從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殘忍地將只有思想異端的呂、嚴、沈三族株連慘殺,卻留下”現(xiàn)行犯“曾靜為他宣講《大義覺迷錄》,電視劇居然把這描繪成仁慈之舉!”
對于劇中雍正因積勞成疾病逝的處理,秦暉也提出了不同看法:“雍正的猝死雖史無確證,但海內(nèi)外清史界多認為是妄求長生迷信丹藥中毒而亡。電視劇卻描繪雍正長期抱病操勞,為治國而‘活活累死’。為塑造這個高大全的道德偶像,真是不遺余力了?!?/p>
可見,電視劇《雍正王朝》雖然依托于歷史事實,但也不乏美化雍正的地方。而雍正以往的殘暴形象,則隨著唐國強略顯高大全的演繹而徹底扭轉(zhuǎn)。本劇還有一個意外屬性,即為十年之后的清宮穿越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時間進入到21世紀,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讓文學的載體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人人都能在BBS上連載小說,人人都能開博客寫散文,文學的門檻大大降低。全國文學青年都往幾個主流刊物上投稿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與門檻降低同步的,是小說種類的豐富。像穿越小說這種以前極少聽聞的小說類型,都成為了原創(chuàng)網(wǎng)絡小說的大類。既然是面向大眾的小說,總要穿越到一個大家熟悉的年代去。
那么問題來了,往哪兒穿呢?首先,多年“辮子戲”轟炸下來,老百姓對清朝以前的事都不太熟了,因此年代太遠的不好,穿越小說漸漸都集中到清朝穿越這一個門類來,還有了個特有的名字——清穿;其次,老百姓不愛看虐心的情節(jié),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屈辱史還是少碰為好,因此清朝中晚期不是穿越的理想時期;再次,乾隆帝在之前的多年戲說改編風潮中已經(jīng)被“玩壞”了,提起乾隆,先想起跟趙雅芝卿卿我我的鄭少秋(《戲說乾隆》),再想起跟小燕子容嬤嬤吹胡子瞪眼的張鐵林(《還珠格格》),然后就想不起什么來了。而穿越小說有一個前提,即要在基本真實的歷史框架內(nèi)講故事。因此戲說過于厲害的乾隆朝又不方便穿越了;最后,穿越小說最大的受眾群體是女生,內(nèi)容還是以談談情、說說愛為主比較好,不要太打打殺殺的。因此,連年征戰(zhàn)的康熙朝也不是太理想的穿越地點。
再來看看雍正朝:有《雍正王朝》電視劇珠玉在前,歷史框架清晰;有“九王奪嫡”這樣的精彩戲碼,容易編織出戲劇沖突;除四爺外,八爺、十三爺、十四爺這幾個皇子個個性格突出,隆科多、年羹堯、張廷玉等文臣武將及其親屬都很有看點,關(guān)系錯綜復雜;史書上對雍正在情愛方面的記載沒有多少,這給了穿越小說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綜合幾個因素,雍正朝成為穿越小說的合適穿越地點,因此一大批穿越回雍正朝的小說誕生了。在2010年左右,這批小說衍生出了一批雍正穿越劇,甚至成了一股文化現(xiàn)象,史稱“四爺很忙”。
某個頻道,四爺正在和若曦曖昧,切頻道,四爺正在和憐兒纏綿,切頻道,四爺喜歡晴川,切頻道,四爺娶了甄嬛……總結(jié)起來,就是四爺很忙。
以上是2011-2012年間流傳于網(wǎng)絡的一句玩笑,因為那段時間,幾部以雍正皇帝為主角的穿越劇、歷史劇扎堆播出,好幾個雍正輪番出現(xiàn)在電視上,輪番與各種姑娘談情說愛。此時的雍正早已不是那個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的勤苦帝王形象,不再是屢遭暗殺、殘暴乖戾的暴君形象,甚至不再有半碗湯泡飯那種細節(jié)。對廣大觀眾來說,站在若曦、晴川、甄嬛們面前那個穿龍袍的男人,不過是古裝版的霸道總裁罷了。
進入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接地氣”是所有傳播物的第一要務。電視劇如此,很多高門檻的地方亦如此,比如故宮。如今見多識廣的網(wǎng)友,不斷津津樂道于臺北故宮的紀念品如何接地氣,如何讓普通人看得懂,這也逼迫著北京的故宮要自我求變,更接地氣。于是,雍正爺又有了用武之處。
2014年,一組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圖片在網(wǎng)上走紅。圖片以《雍正行樂圖》為基礎,其中的雍正帝或是松下?lián)崆?,或是穿著武士服與猛虎搏斗,或是臨河垂釣,再配合輕松活潑的文字說明,讓網(wǎng)友又一次顛覆了對雍正的印象。
這組圖是故宮在接地氣方面進行的一個嘗試,引發(fā)了很好的效果?!靶袠穲D”是古代有錢人雇畫師給自己畫的游玩畫像,介于今天的“自拍照”和“到此一游風景照”之間。而在人們印象中一貫不茍言笑的雍正,也在這些“自拍照”里泄露了自戀的一面。用今天的話說,雍正很喜歡cosplay,在各種畫作中把自己的臉畫進去,并且很陶醉于自己這種惡趣味中。
雍正的這組萌大叔畫像的走紅,也可看作當下社會的一種倒影:雍正有很多面,“萌”或許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面,甚至是被人為做出來的一面,之前的兩百多年也很少有人提到。然而在當下,他的這一面就被拿出來并放大了。至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那個工作狂胤禛?呵呵,大家沒興趣了。
公元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駕崩了。他也許永遠都不會想到自己的故事會被人提取成素材,炮制出一場又一場矯情爛俗的戲碼。而事實上,我們對雍正的印象,本來就不應該存在于那些“想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