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證明沒有永恒不變強者也沒有永遠失敗者
勾踐的父親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做允常,出生的時間已經不知道了,但是他逝世的時間還是知道的,因為勾踐就即位了嘛,那是公元前497年。
諸侯直到商鞅軍功賞賜才有了非貴族,在春秋時期大都是當初的貴族,天生的貴族,祖先也是貴族,鼎鼎有名的人物們。相傳勾踐的祖上就是夏朝的一個君王叫做少康的,少康有一個庶子叫無余,允常就是他的后代,后來接受封地,一代一代就這么傳了下來。
允常作為一個國君,是非常盡職盡責的。他當君王的時候,開疆拓土,是第一個自稱越王的人。當時的吳國國力還很強盛,畢竟是五霸之一嘛,允常也想當五霸,就和吳國搶地盤。
越國傳到越王允常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拜當初的分封所賜,允常成了王,苦心經營,終于把越國弄的強盛起來了。《吳越春秋》就說允常讓越國中興了,司馬遷對允常的評價也很高。然而兒子太厲害了,當爹的就會被兒子比的弱一點。
當初無余建國的時候,就把會稽當作了類似首都一樣的東西。南方的諸侯國很多,楚國面積廣大,越國到允常手里之后也變得不差。允常是個很有能耐的君王,雖然史書沒有太多的記載,但無法掩蓋他的雄才偉略。
歷史總是這樣,風沙埋沒了太多的東西,你只能從只言片語中去了解一個人。比如本文所說的允常。
歷史上的勾踐是誰
從西周的奴隸制度結束,東周朝代開始,分成春秋和戰國年代,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開創第一個封建制度國家。春秋和戰國一直都是東周王室下的各個諸侯國互相爭戰的動亂時期。春秋是眾多小國地方勢力之中五個諸侯國君稱霸,戰國是七個國家不停打戰。
春秋時期,中國版圖被眾多諸侯勢力割據,黃河一帶的齊國,晉國,長江一帶的吳國越國等。最早稱霸的是齊國,齊桓公死后,齊國勢力逐漸衰退,之后是晉文公稱霸。其它諸侯國也爭相角逐霸主寶座。春秋末期的越王也終于當上了霸主。勾踐就是這個春秋末期的越國國君。歷史上對勾踐的故事流傳較多。臥薪嘗膽成語就出自于他。勾踐最大的個人魅力就是隱忍。處于困境而不丟掉希望,處于弱勢而奮發圖強,雖然勾踐也有很多缺點,比如絕情多謀,忘恩負義等,但是他隱忍受辱力求上進的精神激勵了很多拼搏者。他用事實生動的證明了沒有永恒不變的強者也沒有永遠失敗的弱者,一切都在于改變。雖然后來他滅掉吳國,征戰中原,勢力強盛,成為霸主,但這些看起來并沒什么重要和特別的。
勾踐這個人物區別于其它眾多國君的特點就在于他曾經多么隱忍苦難而逆勢突圍,成就了強大的自己。我們了解勾踐他的年代所發生的事,了解勾踐的所作為,知道了勾踐這個國君,因此只要后來有關于激勵人奮發圖強或者贊揚一個人能忍辱謀事的都會提到勾踐的例子。勾踐個人已經成為了這些品質的代言人。
勾踐的名字怎么讀
勾踐是古代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越國國君的名字。這個人名是從史籍資料中得知的。由于后代不同朝代記錄和修改,勾踐當時具體是為何取這個名字原因不確定。
勾,是古代句的異體字之一,句,讀音有兩個,一個為現代普遍的發音和巨一樣,一個作為人名和勾一樣。古時候只有句這個字,后來經過復雜演變,出現了勾來代替句。所以勾有人會誤讀成句。翻閱古籍就會發現,在唐宋時期還把勾當作句字。原來古時候造字并沒有勾字,所以最初它并不是一個正規的字體,古代多為繁體字,很多簡化成了句,而出現的勾因為和句相似,有可能是句字誤寫了比劃,出現了勾。勾是句的訛化字。
句本身的兩種讀音其中一種為勾。所以在文史資料里看到的句踐就是勾踐。勾和句讀音都是溝。雖然還有很多人沒有細細研究還會將勾踐誤讀成其它的發音。比如勾又誤讀成夠,第四聲。這和勾字義本身有關。勾,有兩種讀音,一個第一聲,一個第四聲。勾字作為人名的時候明確是第一聲。雖然勾是多音字,發音為夠的解析和夠也相同,因此會引起人誤會,以為勾又是夠的簡化字之類的。
但是如果知道勾踐是人名這一個知識點,也就能正確辨別了吧。歷史上還有許多人名存在誤讀,為了不讓自己鬧笑話,還是應該多翻讀詞典多了解字背后的產生來源演變歷史。字是傳播文化的基礎單位,學好文字,掌握文字,掌握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奧妙,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樂趣呢?
歷史上對對勾踐的評價
古代很多文人寫字都是有自身的價值需求和所在的環境有關。所以我們去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客觀綜合而且拋開所謂的偏見或者麻木的崇拜贊美。
勾踐這個為后人所熟知的名字,他本人真實性格又是怎樣的呢?他是一個權力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擴張國土,必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人的性格必然有優點和缺點。勾踐的優點恐怕就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苦心天不負,努力隱忍而終于從逆境中崛起的驚人意志力。勾踐的隱忍表現在他攜帶妻臣去吳國侍奉君王的日子。雖然這樣的隱忍也是因為勾踐想復仇,想重新獲得權力,但是一個弱者,一個被打敗茍且活著的人,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重新站起來的希望,就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佩了
。而勾踐得到人身自由后沒有忘記恥辱,刻苦努力,完善自己,隱忍而不發,誓死強國報復羞辱自己的人,這樣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又能是幾個常人能做到的呢?勾踐身上這些堅韌的品質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勾踐最大的缺點是很多統治者作為權力頂端都會所犯下的錯,鳥盡弓藏,殘忍自私。勾踐對于在困難時一直幫助他輔佐他,可以說是有恩于他的人,并沒有報答,反而是加以迫害。勾踐的自私忘恩負義,縱觀史實并沒有冤枉他。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勾踐,他是一個不輕言放棄能忍受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一個對自己狠對別人絕的君王。
越王勾踐破吳歸的故事
秋時期,吳越兩國相爭,吳王夫差先是大敗越國,帶回越王勾踐到吳國做人質,期間讓越王勾踐做牛做馬,給夫差當腳墊踩,給夫差拉馬,親嘗大糞,甚至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人被污辱……最終騙得吳王的信任,被釋放回國。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終滅了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
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人所知。而越王打敗吳國之后又發生了什么呢?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范蠡辭官,文種被賜死了。范蠡是個有遠見的人,他識人性,看錯勾踐是個能一起共患難的人,卻不是一個能一起享福的人,所以一早脫身,離開是非之地,帶上美女西施泛舟江湖,游歷大山,曾經三次經商,成為一代富商。而同為有功之臣的文種就不一樣了,他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依然留著越國,最終因和勾踐在政治上意見不合,正好又有人說文種要造反,而被越王勾踐賜死,和當年夫差賜死伍子胥的方法何其相同!文種只怨勾踐做人不講義氣,卻不知人的本性與“王者之道”不可共存。自己的心境已經與勾踐相去甚遠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堆堆黃土,遮蓋了歷史的血腥,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我們在崇敬它恢弘氣勢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了它背后一道道斑駁,以史為鑒,時時刻刻警醒著,才能創造更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