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是怎樣死的?溥儀又葬在了哪里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身份在歷史滄桑中不斷變化,許多人都知之一二。1967年溥儀因患腎癌在北京逝世,溥儀死后葬于何處?此事鮮為人知。
按封建國家定制,新皇帝登基以后,就要選擇“萬年吉地”,營建陵寢。宣統皇帝溥儀3歲即位,剛三年清王朝就滅亡了,他也就沒來得及選定“萬年吉地”。
溥儀退位之后,根據優待清室條件,仍居住在紫禁城里,皇帝尊號不變,中華民國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供給遜清皇室白銀四百萬兩。這樣,溥儀在這個小朝廷內繼續當著“皇帝”,稱孤道寡。
1915年,溥儀10歲時,帝室決定為溥儀選擇“萬年吉地”。擔當此任的是精通風水的廣東廉州府李青。李青等人踏遍了河北省易縣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勘測與計算,認為泰東陵旺隆村北,是一處上吉佳壤。陵穴定在西北的山坡上,與崇陵遙遙相對,清皇室經過討論,并派人實地驗證后,認為可以選用,即時將此地圈禁起來。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遺體于10月19日火化。對于骨灰如何處理,周恩來總理當時作了明確指示:一是可由愛新覺羅家族決定;二是可由家屬選擇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20日家屬聚會進行了討論,經家族一致商定,將溥儀的骨灰寄存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溥儀之弟溥杰說,周總理等領導人“對溥儀的后事非常關心,曾對我說,是否要建立一座漂亮的陵墓?作為一個市民,我明確拒絕了。”
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協禮堂為溥儀、王耀武、廖耀湘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后根據中央指示,將溥儀的骨灰盒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提高陵園知名度,張世儀經過不懈努力,勸動了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遷葬西陵。
安放儀式于1995年1月26日舉行,由李淑賢把骨灰盒捧至墓穴前,安放在鋪著黃緞的靈臺上。一個簡單的儀式之后,陵園工作人員將骨灰盒放入水泥筑的“槨”內。面南背北,蓋上“槨”蓋,最后澆鑄混凝土。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皇帝的骨灰就這樣安葬了。1915年清皇室選定的“萬年吉地”終于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