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早年有哪些經歷?劉秀生平簡介
劉秀屬西漢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實記載。《東觀漢記·帝紀一》說:“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后漢書·光武帝紀》說:“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劉秀既然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之后,又是怎么與棗陽淵源至深呢?《后漢書》作了解釋,“……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遂與從弟鉅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見,劉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來到白水鄉。據有關部門考證,西漢末年,棗陽版圖內設有四縣,即北有湖陽縣,西北有棘陽縣,東有復陽縣,西南有蔡陽縣。關于白水鄉的方位,《水經注》記載:“光武帝舊宅在城東南40里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賢為《后漢書》作注道:“光武舊宅在今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幫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稱“皇村在棗陽東南四十里,圣龍襟其左,響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帶其后。”據此方位看,舂陵白水鄉即在今棗陽市吳店鎮。
據史料記載,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他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令。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蕩不安的時代,9歲時,父親去世,劉秀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著,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光武年九歲而孤,養于叔父良。”
在棗陽白水村,劉秀生活了近20年。在那里,他同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親相助,“樂施愛人”,“勤于稼穡”;他還善于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農閑時間,趕著毛驢把谷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南陽銷售,增加收益。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進入太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通覽博學
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閑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在長安,他大大開擴了眼界,也磨煉了心智,他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聞知,縣為同舍生解說。”(《東觀漢記》)。勤學好思,廣泛接觸社會,使劉秀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后來因家境困難,劉秀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棗陽,過著他熟悉的耕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