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是怎樣崛起的?孟津觀兵是怎么回事
1、周朝崛起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傳說中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陜西寶雞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
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后,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受到殷商猜忌,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
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于是將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后,在姜子牙的輔佐下,為保全周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大力發展生產,并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陜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
姬昌在位50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九年,姬昌逝世,其子姬發繼位。
姬發繼位后,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并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此時,商紂王愈加荒淫殘暴,窮奢極欲,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2、孟津觀兵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姬發即位后,為便于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陜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
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
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后又下令全軍返回,并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