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蜀漢拋棄曹魏熱捧 諸葛亮卻見死不救
孟達在《三國演義》中不是什么主要人物,但是他的故事卻頗具色彩,結局也非常的耐人尋味。他原本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一名將領,與法正是同鄉好友。他也曾與張松、法正一起密謀迎接劉備入川推翻舊主劉璋。益州之戰結束后,孟達被委任與劉封一起鎮守上庸。但是,就在關羽攻打襄樊并派廖化前來救援之際,孟達卻鼓動劉封拒絕派兵援救。后來又伙同申耽、申儀兩兄弟背叛蜀漢轉而投靠曹魏,。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呂布來做參照,孟達也稱得上是一個“三姓家奴”了。
不過,他的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在小說的第九十四回,孟達又因受到曹魏朝臣的妒忌,主動寫信給諸葛亮,打算重投蜀漢的懷抱。但此時諸葛亮意識到孟達的危險,派人寫信給孟達,讓他盡快行動,免得被司馬懿算計。但孟達不以為然,反而回信嘲笑諸葛亮多心。諸葛亮聞訊,擲書頓足。事情的發展也正如諸葛亮事前預料的那樣,司馬懿六天內就趕到了新城,將孟達包圍。盡管孟達首戰射死了大將徐晃,但很快就人頭落地,死于非命。這就是小說中著名的“智擒孟達”。
智擒孟達,是《三國演義》中比較罕見的以快制快、先機破敵的經典戰例,不但體現出了《孫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軍事思想,同時也飽含了作者羅貫中對軍事理論的深入理解。難怪自《三國演義》流傳后,很多人都將其當成是一個軍事教科書來進行閱讀和研究。在歷史記載中,孟達確實是死于司馬懿之手,但起因和過程中小說中的差距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事件起因。
孟達投降曹魏后,受魏文帝曹丕的寵信,并與桓階、夏侯尚等曹魏大臣交好,被委任為新城太守。不過好景不長,隨著曹丕、桓階、夏侯尚等人的去世,孟達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微妙。他不僅收到一些曹魏大臣的排擠,魏興太守申儀也因孟達不和而時常在背后告狀,使得孟達心神不定。此時,諸葛亮多次寫信給孟達,希望孟達能夠反叛曹魏,回到蜀漢的懷抱。蜀漢重臣、孟達的好友李嚴也參與了策反孟達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孟達逐漸打起了回歸蜀漢的念頭,并與諸葛亮等人多次通信聯絡。后來,諸葛亮便利用孟達與西城太守申儀之間的矛盾,派出郭模前往西城詐降,并將孟達謀反的打算故意泄露給申儀,想以此斷了孟達的后路起兵造反,沒有猶豫后退的機會。
果然,申儀將這個情況匯報給曹魏朝廷。為了解真相,司馬懿派出參軍梁幾進行秘密調查。孟達聞訊后非常恐慌,準備立刻舉兵造反。他寫信給諸葛亮,說司馬懿駐守的宛城離洛陽八百里,距新城則有一千二百里之遙。就算司馬懿聽到自己起兵的消息,他也應該先上奏魏明帝曹睿,這樣來回往返,最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那時候自己早已經準備充足,足以應付。此時,對孟達的情況已經了然于胸的司馬懿為了穩住孟達,就寫信給孟達進行麻痹。司馬懿在信中謊稱郭模純屬誣告,讓孟達不要輕信。孟達接到司馬懿的來信后信以為真,舉兵之事也變得猶豫不決。
正當孟達舉棋不定之時,司馬懿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新城進軍。就連司馬懿的部下都感到非常困惑,部分將領認為這個時候應該先采取觀望的態度,等待局勢進一步明朗之后再采取行動。而司馬懿卻早已下定決心,僅僅八天時間司馬懿就從一千八百里外的宛城趕到新城并將孟達包圍。
對于司馬懿大軍的突然到來,孟達猝不及防。他后來再給諸葛亮的信中驚嘆:“僅僅八天時間司馬懿就兵臨城下,真沒想到他怎么就這么快!”不過,由于新城地區地勢險要,盡管孟達倉促應戰,但仍然可以憑借地利與司馬懿周旋。孟達在新城堅持了十六天時間,最后因為外甥鄧賢、大將李輔的出賣,城破被殺。
孟達就這么將自己活活作死。而遠在漢中的諸葛亮又是什么態度呢?歷史記載給了后人四個字的答案:見死不救!陳壽的《三國志·費詩傳》中說,在得知司馬懿包圍孟達后,諸葛亮認為孟達此人沒有誠信,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進行援救,說白了也就是見死不救。《水經·沔水注》中也有一個記載,說東吳軍隊曾經在木闌寨援救孟達,但是對蜀漢軍隊是否也參加了援救只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