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欽使汪楫康熙年間出使琉球 為統治者冊封王號
明清以來,有幾位大臣以朝廷使節、皇帝特使的身份赴琉球,為當地新繼任的統治者冊封王號,也就是表示朝廷的認可。這是宗主國對附屬地區的一件大事。這些使節中,有一位揚州人,名叫汪楫。
汪楫(1636-1699),字舟次、恥人,號悔齋。原籍安徽休寧,其父遷居江都(今揚州),遂為揚州人。清代詩人,官吏,欽使。
汪楫早年以歲貢生署贛榆訓導。康熙十八年(1679)應博學鴻儒試,在五十名中式者中,名列第十五。授翰林院編修,并任《明史》編纂官,對有關明史史料的收集方法,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為朝廷所采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派為康熙皇帝的使節,為臣服中國的琉球群島的統治者冊封王號。琉球群島最早見于《隋書》,有專記琉球群島一節,據載這些島嶼發現于隋大業元年(605),二年后,隋派去使臣。據《明史》所記,琉球于明洪五年(1372)開始向朝廷進貢,有了正式交往。汪楫是清政府派往琉球的第二任使臣。臨行前,朱彝尊撰文,王士禛作詩為之送行。
汪楫于七月十七日自福州啟航,七月二十日到達琉球首府那霸港,是航行時間最短的一次。汪楫在琉球逗留五個月,除作為使臣行冊封禮,宣布德威外,還為之改訂禮儀,并到琉球各地參觀,應邀為琉球的孔廟及其他宮廟撰寫碑文匾額。據阮元《淮海英靈集甲集》所載,后來出使琉球的使者,都見過他寫的碑匾。“其國禮儀,猶遵悔齋(汪楫)所改訂。”可見其影響的深遠。
汪楫離開時,琉球要給他例行的贈金,他堅辭不受。琉球方面特建“卻金亭”來紀念這件事。
汪楫回來后,寫有兩部記這次經歷的專著,一為《中山沿革志》二卷,梳理了琉球的歷史,一為《使琉球雜錄》四卷,詳載了所見所聞,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出使琉球后,汪楫任河南省河南府知府,在任上斷案公正,為嵩陽書院購置學田,聘請主講,以及賑濟饑荒等,均有顯著的政績。后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所到之處都備受贊譽,在福建時,朱彝尊、查慎行入閩來訪,同去鉛山參觀其地的造紙生產,作有《觀造竹紙聯句》,說明他們對民生的關心。
汪楫性耿介,不妄交人,交則以誠。他任贛榆訓導時,與泰州詩人吳嘉紀友善,特為之刻詩,使吳有盛名于世。南昌王于一客死錢塘(杭州),汪得到消息后,為之募集錢財,料理后事,還為之收集遺文,其實他和王生前并未締交。這些都傳為美談。
汪楫之詩,當時與三原孫枝蔚、泰州吳嘉紀齊名。鄭方坤評之為“所作以古為宗,以潔為體,以清冷峭蒨為致,務去成言,又不墮澀體。”周亮工則稱其詩“蕭遠閑曠。得古人之意,而深之以性情。”大體可見其詩的風格。
汪楫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應召赴京途中,順路回到揚州,即于家鄉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著有《悔齋集》五種十卷。王士禛所編《感舊集》,阮元所編《淮海英靈集》,均收有汪楫詩多首。阮元所作汪楫生平簡介,尤為深切動人。汪楫還著有一部戲曲,名《補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