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瑯將軍是怎樣降清的?又是怎樣統一臺灣的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不久病逝,其子鄭經繼位,繼續治理臺灣,與大陸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禮。康熙帝多次招撫不成,便下決心武力解決臺灣問題。1681年鄭經突然病故,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任王位,臺灣內部發生內訌,康熙帝決定起用施瑯攻臺。施瑯原為鄭成功的得意愛將,后來背鄭降清。1663年,康熙帝曾命其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征討臺灣。他兩次出海,均遇臺風,無功而返。朝內一些大臣對他產生懷疑。但康熙帝力排眾議,仍然對施瑯委以軍政全權。施瑯于1683年取得海戰大捷,臺灣收歸清朝。康熙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派兵戍守。
臺灣和祖國大陸統一是一件大事,施瑯因此立了大功。康熙把臺灣的歸附看成是施瑯為清朝“掃數十年不庭之巨寇,擴數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瑯封侯的“制誥”中稱贊他“矢心報國,大展壯猷,籌劃周詳,布置允當,建茲偉伐,宜沛殊恩。”但從有關史實來看,在平臺問題上,康熙帝對施瑯的保護和支持顯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現了一代明君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父親被殺,施瑯降清
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自幼生長在海邊,少年時代從師學劍,武藝超群。清順治三年(1646年),施瑯與其弟施顯投奔鄭成功,由于才干超群,沒過多久施瑯就成為鄭成功最為得力的將領。
施瑯青年時個性極強,常常與脾性相同的鄭成功發生沖突。順治八年(1651年),施瑯因反對鄭氏“舍水就陸”的戰略方針和強征百姓糧餉的做法,與鄭氏產生了尖銳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瑯捕殺了手下一名改投鄭成功的清兵,鄭成功便將施瑯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顯投入牢中。施瑯被捕后不久逃脫,藏在副將蘇茂家中,并請人從中調停。但鄭成功非但不接受調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殺施瑯。行刺失敗后,鄭成功一怒之下竟將施大宣和施顯殺了,將施瑯逼上了投清之路。
降清之后,施瑯被授為同安副將,遷總兵。康熙元年(1662年),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1665年,封靖海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