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起義成功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起義勝利不久,自成投闖王高迎祥,為八隊闖將,轉戰陜﹑晉﹑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農民軍被圍困于漢中附近峽谷中,自成重賄明總督陳奇瑜,偽稱解甲歸農,得脫圍困。既出棧道,連破麟游﹑永壽等七縣,勢力愈強。九年七月,迎祥在陜西盩厔(今周至)戰敗,被俘犧牲,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戰于陜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十一年,起義軍敗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劍州(今四川劍閣)入甘肅,又走避寧羌(今陜西寧強)。六月至漢中。是時農民軍首領大多敗降,唯李自成農民軍仍堅持戰斗。是年冬,明三邊總督洪承疇﹑陜西巡撫孫傳庭設伏于潼關原,起義軍損失過重,潛伏陜南山區。十二年,避走巴東。十三年二月,自成軍又在奉節魚腹山失利,為避實就虛,乃走大寧(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陜南,再次潛伏商雒山(今陜西商縣東南)中。
同年,河南省發生嚴重災荒,農民紛起暴動。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陜南商州突出武關,轉戰河南,農民爭附,連下豫西南各州縣。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先后投奔起義軍。十四年初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此后,三次圍攻開封,連獲項城﹑襄城﹑朱仙鎮﹑郟縣﹑汝寧五次戰役的勝利,執殺明兵部尚書陜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及陜督楊文岳等,大敗陜督孫傳庭。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其它農民軍首領如羅汝才﹑袁時中等多歸附自成,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占領洛陽始,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守的軍事戰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鐘祥),打出“剿兵安民”旗號,散發“三年不征”傳單。尋移檄黃州,揭露朱明暴政,宣傳自己興仁義之師﹑拯民于水火的作戰宗旨。兩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數十州縣,及湖廣荊﹑襄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成自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轄區西起潼關,東至歸德(今河南商丘)﹑汝寧(今河南汝南),北濱黃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縣),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縣。
起義軍雄據荊襄,遂圖謀取京師。李自成采納謀士顧君恩之策,先取陜西,作為根據地。十六年九月,起義軍與明孫傳庭兵戰于河南郟縣,深溝高壘以疲明軍,并利用連日陰雨,明軍糧運不繼之際,遣輕騎出汝州(今河南臨汝)斷截明軍糧道,大敗孫傳庭,殺傷明軍四萬多人,獲器仗輜重數十萬計,傳庭奔潼關。此后起義軍分兩路進兵陜西,一路經淅川下商州(今陜西商縣)入陜南;自成則親率大軍趨潼關。十月,陷潼關,明軍潰敗,傳庭戰死。十七年正月,起義軍攻克西安,乘勝取寧夏﹑蘭州﹑西寧﹑永昌﹑莊浪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