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第一名臣胡廣 五卿七相事六朝皇帝
東漢王朝第一名臣:五卿七相,事六朝皇帝,生前死后榮寵無人能及
東漢熹平元年三月初八日,他去世。漢靈帝下詔命五官中郎將持節奉冊,授太傅安樂鄉侯,不但賜頂級棺木,派謁者監護喪事,還在光武帝的陵寢原陵為他賜墓地,謚號“文恭”,他的門生故吏公卿以下幾百人,全都身穿喪服會葬,規格之高,是東漢以來第一次。五年后,靈帝感念舊德,命畫師繪制他的畫像,掛在宮內,議郎蔡邕奉詔撰寫頌文……
一般重臣去世,皇帝給個謚號,賜個棺木,派個人去吊一吊就到頂了,但是派人親自主持,還要在皇帝陵寢原陵給塊地下葬,就非常少見了。他是誰?憑什么得到這么多?
此人名叫胡廣,熹平元年,八十二歲。
胡廣,湖北監利人。胡廣的六世祖胡剛為人清高,因王莽代漢自立,逃亡到交趾。新朝滅亡后,才回到湖北。胡廣生母早逝,加上家境貧窮,少年時的胡廣甚至連家務都要親自動手。成人后,到郡府里當散吏,家里的日子才稍微好一些。當時南郡太守的公子法真年紀不大,一雙眼睛卻很毒,他發現胡廣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極為老成——能不老成嘛,人家從小吃了那么多苦。
胡廣終于在郡守大人面前露了臉,而郡守也便順勢推薦他為孝廉。胡廣也因此得以參加考試。也許胡廣真是時來運轉,這次由漢安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當中,胡廣的文章竟然被選為第一。
從此,胡廣仕途平順,一路青云。
考試后一月,胡廣為尚書郎,后經過五次升遷為尚書仆射、濟陰太守、汝南太守、大司農……
漢安元年,胡廣任司徒;
本初元年,胡廣任太尉;
建和元年,胡廣雖因病遜位,但因擁立桓帝有功,被拜為司空;
元嘉元年,胡廣告老致仕,但不久被拜為太常;
永興元年,胡廣任太尉;次年復任太常;
延熹元年,胡廣任太尉;
延熹二年,胡廣因事被免為庶人,但隨即拜為太中大夫,太常;
延熹九年,胡廣任司徒;
建寧元年,胡廣任太傅;
胡廣“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為官三十年,歷事安帝順帝直到靈帝六朝,卻始終不倒。
首先是胡廣確實有才能。他博學多聞,“學究五經,古今術藝畢覽之。”在當時的社會,他的學問上肯定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如他教出來的陳蕃等人,不但位高權重,更是學問人品都是上等。至于他提升的掾屬等人,都是天下名士。胡廣自作《百官箴》四十八篇,是漢朝官吏制度的典范之作。
至于在選官制度上也是有自己的原則。當時主要的選舉人才的制度就是察舉制。察舉制雖然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弊端也大,當察舉已形同虛設后,很容易就上下無法溝通。作為一項適應全國的制度,應該是反映民聲。當時尚書令左雄想要修改察舉制,這本是好事。但是他的修改是規定年齡一定要四十以上,而且是由儒者考核經學,文吏考核章奏——這是堵住了年青人上進的路子啊。胡廣與另兩位同事上書反駁,認為人才的選擇,不能拘泥定制,應該不拘一格才是。
第三,胡廣的性格圓滑。他為官三十多年,要說完全沒有障礙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胡廣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升官,并且無論是生病辭職還是因牽連犯事,他都可以在一年之內再次回到官場,并且還能升官。不能不說是有訣竅的。就如本初元年,梁冀毒殺漢質帝,擁立漢桓帝,胡廣、太尉李固等人就極力反對,但是梁冀一恐嚇,胡廣就變了陣營。然后他接替李固的職位。以梁冀的為人身份,那些恐嚇是可以變成真的,的確,后來也都成了真。
梁冀權勢熏天,硬碰肯定是不行的,胡廣以圓滑的方式,保住了其他同事的生命,他和黃瓊一柔一剛,用典章制度,朝廷規章與梁冀對抗,以謹小慎微的態度,活在官場。
當然,正因為他的溫柔敦厚,過分小心,被認為是沒有忠貞氣節的表示,被天下人厭惡。只是都如李元禮等人一樣,都為高尚氣節而以血相抗,誰來保護亂世的百姓?人,可以選擇用高貴的血來祭奠死去的清明,舉世皆濁我獨清;但是,也必須有人做那個表面的壞人,用他一個人的臟,換來其他人的干凈。(百家說史)
轉載須征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