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物之元太宗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孛兒只斤·窩闊臺(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國可汗,史稱“窩闊臺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國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個月。1229年窩闊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窩闊臺廟號為太宗,謚號英文皇帝。
窩闊臺在任內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主要是繼續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亞和華北。政治方面,以契丹人耶律楚材為相,一改以往不降屠城作風,保存不少金朝遺民,同時又依其建議,提拔漢人為官,整頓內治。因而使蒙古在華北地區的地位更加鞏固,同時在戰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性發展,為日后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打下基礎。
年窩闊臺登基的時候,大蒙古國的東南部邊界基本上就是黃河,金朝領土基本上只剩下黃河以南的河南、陜西等地(當時的黃河取道江蘇北部的淮河入海)。1231年,窩闊臺與四弟拖雷分道進攻金朝。自1234年元太宗滅金朝,到1368年元惠宗逃離大都回到草原,元朝統治北方中原黃河流域長達134年。1233年5月29日蒙古軍隊取得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后,繼續進攻蔡州(金哀宗所在地),由于金朝軍隊抵抗頑強,為了減少損失,窩闊臺決定聯合南宋攻克蔡州滅亡金朝。
在1234年2月9日蒙宋聯軍攻克蔡州滅亡金朝后,因為河南一帶久經戰火,田地荒蕪,缺乏糧食,當時又正值冬季,天氣嚴寒,于是把當地大部分居民暫時遷往河北一帶,準備等天氣轉暖后將居民再陸續遷回河南,并恢復農業生產。同時軍隊久經戰事,也需要休整,大部分軍隊撤到黃河以北。蒙古滅金后,蒙(元)宋兩朝再次形成南北朝,對立達四十余年,直到元軍渡過長江入臨安滅南宋,端平入洛也揭開了元宋兩朝連續四十余年不斷征戰的序幕,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為止。
年,有近臣別迭等人向窩闊臺上奏,認為“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主張將漢人驅逐,把漢地的耕地變為牧場,耶律楚材則上奏請求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每年可得賦稅白銀50萬兩、帛8萬匹、粟40余萬石,足以支持窩闊臺南征金朝的軍隊所需,窩闊臺同意由耶律楚材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