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康熙是怎樣與其密探聯系的
曹寅將他折成六角形的密報,放在一個用封條封好了的小信封里,封條的上面寫“固”,下面寫“封”,信封上寫著“奏折”。他又拿出一只大信封,套住這只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紙條扎住,他在紙條下寫上自己的全部銜階和名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白紙包好,同樣在白紙的包裝口下方寫上自己的全部銜階和名字,最后用來封箴的幾個字是“臣寅”“叩首謹封”。
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后,也許會加御批,也許只寫三個字“知道了”。但最后都會被一個朱紅的“封”字封過以后,重新傳到曹寅的手中。
在康熙王朝的晚期,康熙帝非常重視他賦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蘇州織造李煦、后代曹、曹等人這項特殊的政治任務,允許他們“專折密奏”江南地區的官風民情,并“親手寫奏帖來”,這種千里眼加耳報神的職責的確超出了江寧織造的權限范圍,對于曹家,可說是一項特殊待遇。
在曹寅、李煦給康熙的密奏中,天氣問題如雨水、冰災,糧食問題如收成、米價,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貪廉,都是康熙所關心的。在沒有各種地方性媒體的時代,這些秘密渠道傳輸的情報,也算是一種內參了,通過這些內參,康熙皇帝可以對各地實情“明察秋毫”。
在古代,天氣、天象信息事關國家前途,所以這些情況被認為不應該由更多的人所掌握。尤其是在自然災害頻度過高的康熙年間,皇帝一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了然于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其對策研究》課題第一主持人赫治清告訴《新世紀周刊》,康熙年間旱災尤為突出,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年不遇的旱情就出現過12次;康熙四年、三十五年的風暴潮災,風助浪勢,沖入沿海一帶就是數百里,這樣巨大的風暴潮不僅淹了江浙沿海地區,把今天的上海和蘇州也淹了。
赫治清說,在曹寅密報給康熙的奏折里,就雨雪分寸的測量、雨水入土幾分、冰雪凝結幾寸都有清楚的記載,這對于位居北國的帝王了解長江流域和沿海農耕情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