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為何被列入奸臣傳 章惇書絕壁寫了什么
章惇為什么被列入奸臣傳
章惇,字子厚,公元1035年建州蒲城生人.青年時期的章惇博學多聞,擅長文辭,他的一手書法也是剛勁有力,世人評價其雖然不如唐人寫的工巧,不過氣勢早已遠邁。章惇為人性子豪爽耿直,眼里可謂是容不得沙子,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是這么一個有名的而又有性格的人,為何人稱為奸臣呢?
影視劇中的章惇
章惇的功過是非,就是和他那不羈的性格,和他所堅持的變法,反對宋徽宗登基,批評宣仁后息息相關。章惇所堅持的新政就是從王安石所變之法繼承過來的,但是他也吸取了元祐年間的政策,所以實行起來成效很大。然而新法還是損害了保守派,也就是那些高層官員甚至是以皇帝為首的皇族們的既得利益,這些利益集團最后聯合起來對付章惇,不斷打壓他。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由于沒有子嗣,所以向太后決定立端王趙佶為帝,但是遭到了為相的章惇的額極力反對。章惇認為端王為人輕佻不檢點,不能登基為帝。按照宗法制度,應當是簡王繼位。章惇還在垂簾聽政的向太后前嚴厲聲討,言語之中絲毫沒有給高高在上的太后面子。
章惇最后沒能成功,北宋的皇位最后還是被端王趙佶繼承,也就是后來的宋徽宗。上位的宋徽宗想到章惇曾經這么反對自己,身為皇帝如何會放過章惇。剛好這也給了那些看不慣章惇的奸臣們機會,于是紛紛上書彈劾章惇。最后章惇被貶出京,時常輾轉各地,最后病逝他鄉,葬在湖州長興。
能夠罷免章惇宰相一職的宋徽宗等人,自然在其身后添油加醋,最后竟然把他變成了一個奸臣,冤枉數百年。但是后人的眼鏡是雪亮的,即位后的宋徽宗是怎樣的昏君,他和他的那些大臣們把北宋帶到滅國的地步是有目共睹的,任他們怎樣詆毀章惇也是無用的。
章惇奸臣
章惇生在被稱為中國史上最為羸弱的朝廷——兩宋時代。章惇生性直爽率真,說話銳利而又直戳事理要害。章惇行事雷厲風行,并且說話精辟入里,時常被人認為是尖酸刻薄,在朝中也是常受排擠。本是宋朝名相的他,到后來竟然被列入奸臣之列,宋時的烏煙瘴氣可見一斑。
章惇雕像
如果只看宋史的記錄,我們會看到章惇是一個急功急利,不顧百姓安危,造成宋朝民不聊生的一個大奸臣形象。但是倘若細細掰開來一看,就會看到這里牽扯到宋朝史上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那么這就是政治派別之見了。
章惇之所以不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皇親貴族和身居高位的大臣們待見,是因為章惇支持王安石的變法,后期更是他自己成了變法的主持人。這些貴人們之所以討厭他,是因為他所主張的變法讓了他們的“利益”給了那些如草芥般的黎民。這是自私的既得利益者無法忍受的,故而是極力地貶低王安石和章惇。
更要命的是章惇性子剛烈,只要是有人犯了錯,即便他是曾經提拔過自己的王安石的弟弟也不行。所以王安石也和鬧翻了,這也讓那些討厭他的人,給他扣了個忘恩負義的帽子。后來哲宗駕崩,在冊立新君之際,章惇反對過輕佻的宋徽宗。所以新君上任后,和著那些大臣們一起排擠貶低章惇。甚至連章惇不給自己兒子走私路加官進爵這樣無私的行為,都成了他的一宗罪。所以說,宋朝官方對章惇的污蔑是到了何種地步,被他們列入奸臣列表里,也是在所難免了。
章惇墓
章惇為人直爽,性格率真,說起話來也是直中要害,不留對方余地的。在章惇為官期間,他恢復了新法使廣大百姓受益;貶斥舊黨,清掃朝廷的烏煙瘴氣;開拓了大宋疆土,遠征西夏,受降吐蕃,開拓了西南。章惇為相期間對北宋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為性格的直率,導致他在朝中受到排擠和污蔑。
散落一邊的楠木棺材板
宋徽宗登基后,章惇就被貶謫到四處,時常是一個地方還沒坐熱就被拉到另個地方去了。崇寧四年(1105年),在杭州病逝,后移葬在湖州長興縣。
章惇的墓在湖州市長興縣的九龍山下一個凸起的小山崗上,所在之地有一個平坦的地域,四周是茂密的竹林,清幽靜謐。然而現在卻是看不到整個墓穴的面貌,因為早已被破壞殆盡。據當地人回憶說,原本的章惇墓是個高有個三米左右的大土堆。因為這里背靠九龍山,東臨太湖,是一塊風水寶地,故而遭到猖狂盜墓分子的覬覦。早在二十年前,墓穴就被一洗而空。
2011年,據說是章惇后人的一些人特地相約來到長興縣的九龍山,來祭祀自己曾經的祖先。待到他們看到章惇的墓冢,已然是一塊殘損不堪的景象了。章惇的墓碑早已不見,據說是上世紀修建水庫的時候,曾經在此地搬走了諸多大石塊,估計墓碑就是其中之一。在墓穴遺址不遠出,還側放著三塊楠木塊。這些正是章惇的棺材木,是當年盜墓人從墓穴中拉出來的。早已過去千年之久,而且還經歷了多年的風吹雨打,但是這幾塊楠木紋理清晰可辨,散發著陣陣幽香。
在章惇墓周邊,還散布著殘損的石像,有人像,馬像和羊像等,雖然大多頭部都沒了,但是曾經的莊嚴氣派還是從中滲透了出來,不僅令人遐想當年的氣象。
章惇書法
章惇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軍事家,他的一生是充滿了坎坷和誤解的。章惇曾力挺王安石的改革,雖然遭到打壓,但是哲宗繼位后擔任宰相一職,在借鑒舊的同時又恢復了新法。而且章惇憑借著自己精明的能力和果敢決斷的膽識,成功地受降吐蕃,遠征西遼。然而章惇的才華能力不僅如此,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也是常人不可企及的。說章惇和蘇軾在書法上的造就齊名,并不是胡言。
《會稽尊侯帖》局部
章惇為人豪爽直率,說話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所以他對自己的書法造詣也是相當自負而直言不諱的。章惇曾說自己是“墨禪”,就是說他已經參悟了書法中的玄妙意味。雖然有些自夸的嫌疑,但是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黃伯思曾經盛情贊譽過章惇的書法,雖然精巧上稍不及盛唐氣象,但是在氣勢上已經遠邁諸遂良和薛稷等人了。到了老年之際,章惇的書法更是有了書圣之意。
不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章惇的書法作品能夠流傳下來的少之又少,唯有《草堂寺題記》和《會稽尊侯帖》兩份不過五十余字,但是僅憑這些還是能夠彰顯出章惇書法造詣上之深。尤其是《會稽尊侯帖》,除了歷史事件研究價值外,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會稽尊侯帖》可以清晰地展現出章惇老年時期書法上遒勁的用筆,老練的文筆,氣勢上的雄盛。在尚法的唐代過去后,章惇同蘇軾一樣是開先河之人,為送人打開了書法尚意的窗口。
章惇書絕壁
北宋年間的章惇,性格豪放耿直,要說他狂放不羈也不為過。如此性子的章惇同大才子蘇軾頗為交好,二人時常游山玩水。在蘇軾擔任鳳翔府節度判官,章惇擔任商州令期間,都曾一起做過主考官。主持考試的劉元父與二人朝夕相處,從二人的言談舉止中感受的出來,章惇、蘇軾二人都是宋朝無人能出其右的人才啊,故而十分佩服敬仰他們二人。
萬仞絕壁
應該是監考公務結束了,閑著沒事章惇、蘇軾兄弟二人也就開始游玩起南山了。傳說南山的寺廟里有可怕的怪物作祟,百姓們都不敢進出。章惇二人不信邪,怡然自得地在里面住了起來,這就是心高膽也大。
不久,二人游玩之仙游潭,仙游潭有個萬仞之深的絕壁,站在邊上人都仿佛要丟了幾個魂。潭邊的岸道頗為狹窄,有一個木質長橋橫架在中間,行人走在上面是戰戰兢兢,只要眼鏡朝下一瞥,腿都發軟了,動彈不得了。寫詞豪放不羈的蘇軾被章惇推著過潭,蘇軾不肯。于是章惇用繩索纏繞在樹上,然后移步過岸,萬仞絕壁之上神情泰然自若,用手上所提大筆沾上漆墨水,在絕壁上肆意揮灑起來。章惇右手不時上下揮舞,下身雙腳也跟著緩緩移動,頃刻過后,石壁上便躍然出現“章惇、蘇軾來游”六個打字,遠觀過去,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一股雄勁的氣勢,筆畫在回轉之中彰顯著書寫著的狂傲之氣。
蘇軾感慨地拍了拍章惇的背,說他這么能拼命,殺人都不成問題啊。于是萬仞絕壁上傳來這兩兄弟的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