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泰、張廷玉的命運 張廷玉的歷史評價如何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雍正時期極其受到賞識與重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去世前,特意表彰二人對朝廷所作出的貢獻,為肯定其政治地位與價值,封二人死后可進入太廟。這顯然雍正擔心自己駕崩后兒子會迫害兩位老臣以此來鞏固君威,可謂是煞費苦心來保護兩位大臣。
雍正本人對科舉出身的官員并不感冒,他偏愛的幾位大臣例如鄂爾泰、李衛都不是進士考入宮中,唯獨張廷玉是個特例。張廷玉深識大體,做事情十分謹慎小心,思維靈活變通,且在修前朝實錄時,刪除了很多對雍正不利的記錄,因此十分受到雍正的信任。
雍正年間,張廷玉升至大學士,并在軍機處任第二把手,皇上優待于他,由于張廷玉自小生活清貧,對于皇上的賞賜十分感恩。而此時的鄂爾泰是軍機首席大臣,二人皆有眾多親信在朝中任官,也吸取了很多官臣勢力。雍正注重打擊私黨,但由于過于重任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張廷玉為首的漢官黨,以及鄂爾泰為中心的滿官黨,而二黨也在明里暗中互相較量。
乾隆十年,鄂爾泰生病離世,乾隆一開始按照先帝遺旨使其進入太廟,后來為了打擊其黨,又以文字獄罪名將其移出太廟。鄂爾泰去世后,張廷玉漢官黨一枝獨秀,乾隆自然不能容忍,想方設法將其替換下來,得到張廷玉的主動辭官便同意。后來張廷玉由于入太廟的事情得罪了乾隆,被罷免入廟資格。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乾隆轉變態度使其入廟,張廷玉也成為歷史上唯一入廟的漢官。
張廷玉安葬在哪
張廷玉十分長壽,在83歲時高壽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卻在乾隆當朝后飽受排斥,屢遭冷門,卻在死后由于乾隆突然轉變態度破例進入太廟,那么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后的墓在何處呢?
張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于是他逝世以后便落葉歸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鄉桐城,總共占地七千多平,已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名單,受到了保護。
縱觀該墓園,由方位上看,整個的朝向是自西北向東南,結構上是圍繞著墓冢向四周擴散,看上去成扇狀,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頂端用于擺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時用的桌子、香爐、燭臺等等。墓的中間是留給后人用于跪拜的場所,左右兩排分別陳設了很多座石頭雕像,有動物、兵俑,還豎有碑文。張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于張家家族族譜以及人物生平事跡典故的記錄。
這座張廷玉的墓其實并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間,它也未能幸免于難,慘遭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之后由國家出資修整、重建了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來,留存至今讓我們能夠看到。至1983年,該張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單。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對它的賞識,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榮。
張廷玉的歷史評價如何
張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絲不茍,處理公務絕不過夜;作風上,他生性高潔清廉,絕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過人,在位時期在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舉措,歷史上對于他的評價極高。
張廷玉上任以后,著手整治官場風氣,嚴格摒棄行賄貪污之風,懲治了作風不良的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眾好評。
張廷玉任篡修官時,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雍正年間,幾乎由張廷玉一人獨攬所有撰寫諭旨的工作,編寫相關文書、實錄以及擔任明史等多本史書的主編。張廷玉的文字草擬均能順達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屢獲嘉賞。
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以滿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張廷玉任職掌管事務,軍機處初期的職責、制度、功能等均由張廷玉設定。此時的張廷玉手攬大權,制定軍機規制,每天頻繁應召進宮,秉承皇旨,處理多個政務,參與國家要密的商討。軍機處作為中樞機關持續影響了清中晚期,而張廷玉所制定的軍機制度開創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張廷玉還開創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襲明制,官員向皇上上書奏折程序繁瑣,保密性能低,于是張廷玉改良了奏折,將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書,一直保持至清末。
張廷玉的各種舉措,關于君臣間權利分配,影響了清朝時期的官僚政治,對清代中后期影響極大。
三朝元老張廷玉的簡介
張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間到達了政治生涯的頂峰,他在諭旨與文字編撰、軍機制度的設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個方面直接影響了直至清代末期的歷史,除了政治功績以外,張廷玉的品行作風也極為端正。
張廷玉偏愛長子張若靄,小小年紀便登科中舉,書畫造詣也頗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個官員家做客,張廷玉看到一副名畫甚是喜愛,回家后更是屢屢贊嘆。張若靄還以為父親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將該畫要了回來,誰知張廷玉看到后極其生氣,指責兒子奪人所好,命他馬上物歸原主。
張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員十分嚴苛,他掌管吏部時,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張老虎”,常年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誅之,張廷玉不顧多位官員出面求情,執意將其懲辦。還有一次,因為一份文件上的縣名“元氏”被寫成“先民”,張廷玉便發現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于是驅逐了奸詐的官員。
張廷玉的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編寫文史、草擬諭旨、跪受筆錄等等,張廷玉無論工作內容多復雜繁瑣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文件,日夜加急不休也從未出過差錯,可見其文思敏捷,能一人辦十人的工作。
可惜后來由于張廷玉有一女婿涉案違法,因此張廷玉受到牽連晚年財產幾乎被收繳,他死后配享太廟,謚文和。
張廷玉的弟弟是誰
張廷玉,輔佐過清代三位不同的君主遭遇不同的政治待遇,死后破例進入太廟,他有幾個兒子且善作書畫,在藝術領域極有造詣,此外他還有一個弟弟張廷璐,也是三朝老臣,十分好學,善作詩文。
張廷璐,字寶臣,別稱藥齋,是張英的第三個兒子,中榜眼入仕,任職于翰林院做編修官,進入南書房,成為侍講學士。雍正元年,張廷璐成為河南提督學政,由于當時縣令違規,臨考前強制所有學生前去修河遭遇集體罷考,在張廷璐的說服下恢復考試,但張廷璐仍舊因為被別人上告此事而革職。查明真相后,張廷璐重新成為國子侍講,后逐漸成為江蘇提督學政,此后任過禮部侍郎,多次主持鄉試,于1744年71歲時辭官回鄉,世人贊頌他“三朝老臣,是后任學習的對象和楷模”,次年病逝于安徽桐城。
當時乾隆繼位時,下令更換全國各省學政,唯獨張廷璐繼續在江蘇留任,皇上認為江蘇學政太過于重要,必須由最優秀的學政任職,只有張廷璐能勝任,因此不能換別人。因此張廷璐在江蘇學政九年,選拔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雍正年間,其兄張廷玉擔任過兩屆會試正考官,而張廷璐只擔任過同考官,從未擔任主考官。張廷玉作為一名歷仕三朝的優秀高級官員,忠于職守,安分守己,深得雍正、乾隆兩個皇帝的信任和賞識。
張廷玉與“六尺巷”的故事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角,有這樣一處地方,兩座住宅之間相隔了一條六尺寬的弄堂,有一百米長,弄堂的南邊是相府,北面是吳宅,巷子里鋪滿了鵝卵石。說起這條城中的六尺巷,還有一個歷史上的典故。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當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張英,在老家桐城的一處府宅與吳姓住宅相鄰。由于吳宅在修建圍墻時,越界占了張家的二尺地,且無論如何都不肯退讓。由于兩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時間久遠,界限已難以分明,兩家人將此事鬧到官府,由于雙方都頗具來頭,縣令也沒有頭緒難以了斷。
張家人見此時難分難解,于是寫了一封家書,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張英手中,張英看完來信后,回了一首詩寄回老家。張英的意思是,千里傳家書竟然只為了一堵墻這樣的區區小事,他占了兩尺算得了什么,哪怕讓他三尺又何妨呢,基業家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如此斤斤計較。家人收到這樣的回復,于是立馬退了三尺,吳家見狀十分感動與慚愧,于是立馬也退了三尺,就有了這著名的六尺巷。
然而這位禮部尚書張英,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清臣張廷玉的父親。
如今六尺巷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和大力稱頌,成為鄰里相處大力提倡的宗旨,其中的寬容品格對于建立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該景觀也已經成了3A旅游景區受到了國家的大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