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司馬錯真的是被賜死的嗎
司馬錯司馬遷
很多人不知道,說難道司馬錯和司馬遷有關系嗎?有,關系還不一般。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襲的史官,從周朝開始就是宮廷史官,司馬錯更是他的直系祖先。
司馬錯劇照
司馬錯是戰國中期秦國的名將領,在秦國的歷史上,司馬錯和白起兩個人作出了突出貢獻,司馬錯的主要功績是為秦國三征巴蜀,因為他的堅持,巴蜀成為秦大后方郡縣,為秦國疆域的擴展,百姓的富足提供了幫助。
司馬錯是整個司馬家族在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對司馬遷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了突出祖先的豐功偉績,司馬遷在《張儀列傳》的表述中,將司馬錯的功業生動具體的記錄下來,對于司馬錯和張儀的“伐蜀論”雙方爭執的焦點更是,毫不保留的記錄。
當時的秦惠王在是否要先滅蜀國的問題上拿不定主意,秦惠王在經歷商鞅變法后,國力逐漸強大,想要一統當時的動蕩局面,張儀主張直取中央,可以挾天子令諸侯。司馬錯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秦國還只是小國,領土也不夠大,只有先打下蜀國,才有可能讓國家富強擁有與六國抗衡的能力。
其實司馬錯的計劃在當時幾乎天衣無縫,一來蜀國本來就國力不強加上內部動亂,很可能不攻自破,這樣也不會受到世人的譴責,名利雙收卻又不費半點兵力,這正是冉冉升起的秦國最需要的。秦惠王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強化了國力,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
司馬遷也對自己祖先的故事非常感興趣,祖先的雄才大略很早就在司馬遷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司馬錯也成為了年幼時期司馬遷的精神楷模,時刻激勵著司馬遷要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司馬錯和張儀
司馬錯和張儀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兩人共同幫助秦惠王,雖然不時有意見不和,但二人合力為秦國在國力的富強,軍事實力的增強,百姓民心的拉攏上都有建樹。
司馬錯張儀
但是兩人的境遇卻有所不同,張儀是縱橫家,縱橫之術講究對戰局上的全方面統領,張儀作為連橫派的代表,受到統治者重視,導致張儀在游說諸侯國的時候,多少能被認可。為了瓦解合縱,張儀曾經到處游走,推廣他的連橫思想,只有連個強者,遠交近攻,從中央向地方擴張,才有可能讓六國誠服,從而完成統一。
而司馬錯的用兵特點,就是戰略上的謀略高深,之所以敢大膽的質疑當時受統治者看好的張儀關于攻打韓國收復三川的說法,就是因為司馬錯一眼看到了其間的利弊,而且得出了得蜀即可得楚的果斷推測,他目光深遠,戰略眼光獨特,被秦惠王賞識。
當別人都在為如何在秦國統一六國后如何出人頭地而大動干戈的時候,只有司馬錯堅守蜀國這塊土地,雖然在當時沒有好名聲,可后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長遠。司馬錯幫助秦國消化蜀國后,秦國國力大增,成為至商鞅變法后秦國又一質的飛躍。
但是司馬錯也是不幸的,秦惠王是一位喜歡縱橫學派的君王,所以他自己得不到重用,除了攻蜀,秦惠王大部分決策都出自張儀。而接下來的秦昭王又是個勇武之人,所以司馬錯和張儀都被晾在一邊,之后的白起等年輕人登上歷史舞臺,司馬錯也就郁郁而終。
司馬錯為什么被賜死
司馬錯為什么被賜死呢?司馬錯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秦國大將,歷任秦國三朝大將,為秦國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不僅帶兵消滅蜀國,又率軍伐魏,奪取魏國六十一城,之后還帶領將士伐楚,奪取了楚國的黔中郡。這樣一個偉大人物又怎么會被賜死呢?
司馬錯劇照
司馬錯,也就是司馬遷的前輩,效忠過三代秦國國君,司馬錯一生都奉獻給了秦國,不僅僅是請軍打戰,還是建議如何作戰等方面,司馬錯的軍事戰略和軍事能力都有其過人之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司馬錯將蜀國、魏國、楚國打得落花流水的戰役。那么這樣一代忠誠,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赫赫戰功的人怎么會被賜死呢?
其實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歷史史料記載上根本就沒有司馬錯被賜死的一些記載,也沒有他生卒年的資料。整整三十六年的征戰經歷,向大家闡述著司馬錯的一生,如果要分析司馬錯的死因,估計只有兩種。
其中一種按照司馬錯的年齡推算,經歷了三代秦國君王,征戰三十六年,也就是說他的年紀應該不算小了,而且古時候人的壽命本來就不長;而另一種按照司馬錯對國家的貢獻來看,三朝元老,沒有過篡位謀權的想法,多年來相安無事,可見并沒有惹怒秦國的國君,因此也不可能被賜死。因此,司馬錯最終的死因不是老死就是病死,再無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