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三人沒有過人的謀略 靠什么成為西漢的高官
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看法,能當朝為官的,要么是謀略過人要么是文采出眾,再不濟也是能踏實為皇帝辦事的。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幾個人可能會顛覆您的觀念,他們父子三人官都做的不小,可憑借的卻是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他們就是石氏父子。
首先說一說父親,石奮的祖先是趙國人,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經過河內的時候,當時只有十五歲的石奮是當地的小官吏,他對劉邦是恭恭敬敬伺候的十分周到,讓劉邦十分受用。有一次劉邦和石奮閑聊,就問他家里有什么人,石奮恭敬的回答,我家里很窮,有一個雙目失明的母親,還有一個姐姐會彈琴。
劉邦當時就動了惻隱之心,就讓石奮跟隨了自己,還招來了他的姐姐封為美人。之后石奮就跟著劉邦到了長安城為官,他雖然既沒有文采也沒有學問,可做事恭敬嚴謹絕對是一流,所以到漢文帝的時候,石奮就做到了太中大夫。
后來漢文帝給太子選師傅,大家都推薦石奮,石奮就當上了太子太傅??赡苁且驗檫@石奮的教學手段太過死板,所以漢景帝當上皇帝以后就不太想見他了,讓他到諸侯國當相國去了。等漢景帝晚年的時候,石奮因為年紀大了也回家養老去了,可他還是每年都定期的參加朝會。他每次經過皇宮門樓的時候,都會按規矩快步行走,只要是看到皇帝的馬車,都會恭敬的按規矩行禮。
要說這些規矩在朝廷里執行,也算中規中矩,可石奮在家里也這么講究。那些當官的子孫見他的時候,石奮總是要穿上朝服來接見,而且不稱呼名字。子孫中有人犯錯誤了,石奮也不責怪他們,就是在吃飯的時候對著飯桌坐著,光坐不吃飯。那家長不吃飯,孩子們也不敢吃啊,他們就互相批評和自我批評,最后光著上身謝罪,答應一定改正錯誤,這才算完。每次皇帝賜給石奮食物的時候,石奮都要跪著趴下把食物吃掉,就仿佛皇帝在眼前一樣的恭敬。
可能咱們是覺得石奮迂腐,可那時候的竇皇太后不這么想,她覺得比起那些夸夸其談的儒生們,石奮這樣少說話而身體力行的人更值得信賴,就是因為這個,石奮的長子石建當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當上了內史。
要說石奮規矩恭敬,他這個兒子石建絕對不在他之下,石建每次休假回家的時候,都會去拜見父親大人。只要是父親的內褲和夜壺沒有處理的,他都會親自去處理,還不讓老爹知道。不但對父親這樣,在朝廷石建也是這樣,對事情有看法的時候,他在私下里是盡情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可一到了朝堂之上,他就像啞巴一樣閉口不言,也就是因為這個,皇帝更加覺得他是個可靠老實的人。
有一次石建給皇帝上書奏事,等拿到皇帝的批復以后,石奮又認真的讀了一遍,結果發現里面有一個馬字寫錯了,正常的馬下面是五筆,可他只寫了四筆。這就把石奮嚇壞了,他不住的安慰自己,幸虧皇帝沒有發現啊,要不然不得了啊。
放下石建不說,咱們再說一說石奮的小兒子石慶,這石慶據說是石家人中不迂腐的一個了,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回家,進到外門的時候沒有下車。這本來不是什么大事,可石奮不干了,他就對著飯桌不吃飯,結果嚇得石慶趕緊光著上身去賠罪,可老爺子就是不原諒。后來沒辦法了,大哥石建帶著全家人去赤裸上身請罪,石奮這才開口說話,我想明白了,內史這個官啊,是個尊貴的官,你石慶到了鄉里的時候長輩都應該避讓你的,現在你坐在車里享樂也是應該的,我不生氣了。之后這個事情才算完。
經過老爹的幾次生氣之后,這石慶也就不敢放肆了,他也變得小心翼翼規規矩矩了。后來石慶當上了太仆,就是負責給皇帝趕馬車,有一次皇帝外出,就問石慶這次套了幾匹馬啊。結果石慶用馬鞭子挨個的數了一遍,然后舉起手來回答,六匹馬。從此石家人規矩謹慎的事例就又多了一件。
謹慎以后的石慶,路是越走越寬了,他先是做了沛郡太守,然后當上了太子太傅,又更進一步當上了御史大夫,幾年之后,漢武帝又把石慶提到了丞相的位置。當時漢武帝正是南征北戰東討西伐的時候,國家涌現出了不少的治國人才,所以石慶的這個丞相基本就是個擺設,除了忠厚謹慎什么都沒干。
有一次石慶鼓足了勇氣,上書希望皇帝懲罰兩個大臣,可那兩位都是漢武帝親信之人,而且都很有手段,所以石慶非但沒有如愿,反而還因此獲罪了,最后交了罰金才算了事。
不管怎么說,石家父子靠著恭敬謹慎循規蹈矩,做到了那么高的位置,也真是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