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岳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民族英雄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力,也因此有許多民間傳說,其中秦檜之奸與岳飛之忠更是被民間演繹得精彩絕倫。那么岳飛之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深層原因使得宋高宗非殺岳飛不可呢?岳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趙構被推上皇帝接班人寶座,無疑是撿漏的結果。為什么讓他撿漏皇位呢?最具說服力的理由是:他是正統。先帝的兒子,都做了俘虜,殘存在金俘虜營以外的,只剩這小兒一人。因為血統“正根”而做了國家最高領導人,這是封建世襲制度的主旨特點,而僅僅因血統沒有才德的絲毫考量的“正根”,是混是明、是庸是杰,全憑造化、聽天由命了。
縱觀徽欽二帝在靖康年的表現,即便岳飛迎回這“二圣”,也不會比趙構強多少。都是一個圏中的產物,難以出現不同的物種。宋徽宗一窩,悉數具備茍安的孱頭特色。當年金軍兵臨東京城下,本來可以殊死一搏。但是這二位皇帝,城未破,竟先后到金營下跪。最后寧可跪著死悄悄,也不站著活一刻。血性之不存,到了何等地步!如此窩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即便被解救,又能領導國民干什么?
作為“百戰名將”,岳飛當然是個千古奇才。但是不愿正視這個現實:趙氏滿門扶不起,上司趙構是個胸無大志的庸主。而岳飛的精忠報國,直接把國與趙緊密聯系到一起。雖然趙家當時就沒一個像樣的明主,但是,國就是趙,君就是國,所以岳飛還是拋頭顱灑熱血,保趙氏江山到底。
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英才保庸才,英雄保庸主。除非英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則不會有好果子吃。
趙構殺岳飛,看似主和派殺主戰派,實則是庸才殺英才,陰柔殺陽剛。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經容不下英才真漢子的存在,這是他日后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岳飛在時,宋與金可以相對峙;岳飛不在,南宋雖趁金志得意滿茍延殘喘,但最后,當蒙古鐵騎襲來,南宋根本無有可用之軍事奇才。
岳飛保趙構,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沖突,而是生存哲學的沖突。英才岳飛以山河一統為最大人生抱負,這個抱負超越了他的主子,注定不會被主子包容。庸才趙構只想得過且過,偏安偏得。
庸人的理想與英才的抱負注定產生矛盾,道不同不相為謀。即便那“二圣”歸來,從精神本質上也與趙構大同小異,岳飛的窩囊結局早早注定。那是英才與庸才的人生哲學的矛盾,也是血性英雄與精神閹黨的水火不容!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君為雀,臣為鵠。這里最耐人尋味的,是趙構與岳飛人生哲學的巨大反差。一個皇帝的抱負竟要比屬下戰將的抱負渺小很多。
趙構因何庸?岳飛因何英?
庸才與英才,首先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一個民族的未來得益于年輕母親的素質。岳飛從小得教于德才兼備有志氣的母親。岳母刺字,賜的是經天緯地與宏圖大志,一個“才”與加一個“英”是精忠報國的靈魂所在。
而趙構從小看的是藝術家父親的臉色,加上怨婦母親的愁容。于父于母,都得不到雄材大略高瞻遠矚的絲毫影響,長大后亦為孱頭怨夫。
書畫之家,難生政治之星。趙構一生唯一閃光點是出使金營時的從容,當然這“氣定神閑”的描寫不排除史學家在其成為高宗后的美化,但是偶爾的一次勇敢卻不能帶進一生。在烈火的考驗中,得到生的希望后,趙構露出的又是一番藝術家父親的精神縮影。
岳飛時刻想的是千古留名,而趙構時刻想的是一隅偏安足矣。欲千古留名者雄材大略,百戰百勝;欲偏安一隅者鼠目寸光,杯弓蛇影;如此天壤之別的人生理想與抱負,如此涇渭分明的才華對比,豈有戮力同心的君臣一拍即合的基礎?!
道不同,不相為謀。岳飛與趙構,完全是兩股道上的車,根本不在一個軌上。
當歷史的扳道工令他們并軌而行時,只會導致相撞翻車。
趙構那輛車,配載著國家機器,盡管開車者是庸才,但其重量還是孤列岳家軍所無法抗衡,故此被撞翻的注定是岳飛的那輛車。“天理昭昭”長嘯過后,再生英才的土壤庶幾難存,如畫江山再無“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