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傳奇一生 天下第一名臣
狄仁杰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東都洛陽。
巍峨的宮廷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剛剛過去的新年所帶來的喜氣已經煙消云散,每一塊蓮花磚、每一片琉璃瓦似乎都在戰栗著。長生殿外,一場政變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全副武裝的軍人們包圍了這里。當久病的武則天緩步走出來的時候,原本喧囂的場面頓時安靜了下來,原本面帶殺氣的人們,竟沒有一個敢沖過去。相反,多數人都保持沉默,空氣似乎要凝固了,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女皇的氣場似乎仍足以控制帝國的一切。被軍人們簇擁著的名義上的政變領導——太子李顯更是戰戰兢兢縮在后面。
武則天簡單地環顧了四周,叱咤風云數十年的女政治家在她政治生活的最后一幕中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慌亂與憤怒。她知道——一切已成定局。幾句簡單的對話以后,女皇平靜地接受了既成事實。她轉身走入寢殿,將政變者和一切往事都關在了門外。
10個月以后,武則天去世,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一幕就此閉幕。我們從史籍中無法得知臨終的武則天在想些什么,但是有一個人一定反復出現在她的腦海里。這個人從她的丈夫唐高宗時期開始就成為國之重臣,他的干練與耿直令她無比信任;這個人幫助她駕駛帝國的航船,多次駛過了激流和險灘;他兩度擔任宰相,前后加起來不過數年,但是卻對朝廷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個人已經逝去數年,但也正是他決定了政變的那一幕。
這個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的名字大家很熟悉,電影、電視劇里也常有他的身影。但那是藝術創作,不是真正的歷史。唐代很多傳奇文學拿狄仁杰當主角,編了很多故事,后來清朝人寫過《狄公案》,荷蘭有個漢學家高羅佩寫過《大唐狄公案》,把狄仁杰塑造成了一個神探。但是,歷史上真實的狄仁杰可不是一個刑事偵探那么簡單。他斷過案沒有?斷過,不過細節已經不清楚了。這里順便說一下,唐代留給今天的史料是比較少的,遠沒有宋代以后那么詳盡。唐代雖然有了印刷術,但是早期的印刷術主要用來印刷佛經、歷書之類,技術也不夠成熟,對于普通書籍傳播的貢獻還不顯著,所以唐代的史料往往給人“不解渴”的感覺,很多名人的故事語焉不詳。本書也很想描述一下狄仁杰斷案的細節以饗讀者,但是很遺憾,史籍中只有他一年斷案17000余起的記載,但是卻沒有細節留下來。
我們重視狄仁杰,主要是因為他的一生貫穿了唐朝前期風云變幻的歷史,大唐成為大周,再由大周變成大唐,這段歷史缺了狄仁杰將是不完整的歷史。他生前能對武則天重大決策產生影響,他死后,甚至還能決定武則天和她的大周朝的歷史命運。要讓我說的話,我認為狄仁杰是武則天時期的“天下第一名臣”。
如今有些精英碰到文史研究者稱贊古代某君某臣就會大加斥責,意思是為“封建獨裁”唱贊歌。您放心,對封建獨裁我比您還痛恨,只是有一條您別忘記了——古人是沒法按照今天的世界觀生活的,狄仁杰這樣的人以他的那個時代標準來衡量就是一個能臣、清官,尤其在武則天時期官場日漸復雜、人員良莠不齊的背景下,更是顯得鶴立雞群。
狄仁杰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四年(630),這一年,唐太宗的兒子李治兩歲,李治就是后來的唐高宗,他的皇后就是鼎鼎大名的武則天。狄仁杰出生的這一年,武則天已經5歲了。5歲的武則天和狄仁杰當然沒有什么關系,要說有關系的話也只有一個——他們都是山西人。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狄仁杰是并州人,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人。
狄仁杰在高宗顯慶年間(656—661)趕考,那么狄仁杰中舉應該是在26—31歲之間。他考上的是明經科。唐代科舉,最主要的兩個科目就是進士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狄仁杰能高中,說明他經學功底相當不錯。不過坦白地說,明經科不是唐朝科舉中最厲害的科目,最厲害的是進士科,唐人有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①意思就是說進士科難考,50歲考上了算是年輕的;相比而言,明經科由于只考經學,有個好腦子善背誦就能考上,因此30歲考上算是老的。②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時候一個人能干不能干不是看書讀得多少,對于狄仁杰這樣的技術性官吏而言,書生氣反倒會束縛其手腳,狄仁杰一生做事手段多樣,有時甚至不惜虛與委蛇。
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唐高宗的皇后了,而這個時候的唐高宗身體不好,他有嚴重的高血壓,發作起來頭暈目眩,所以武則天開始幫助他處理國務,逐步掌握了核心權力。狄仁杰這時候出來當官,他的命運自然也就與武則天分不開了。可以說,狄仁杰這一生,是武則天最好的助手,又是她唯一的對手,正是狄仁杰,最終把武則天的大周又帶回了大唐。這種君臣關系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更有趣的是,武則天晚年,謀劃李唐復國的人不止狄仁杰一個,但是后代人評價這段歷史,都將首功歸于他。這首先當然是因為發動政變的人多數是他推薦當大官的,其次就是因為他光明磊落,甚至包括李唐復國這件事,他在武則天面前搞的是陽謀,而不是陰謀。他不謀求個人利益,是個真正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政治家什么樣?政治家就是要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為理想而奮斗。政客什么樣?政客沒原則性,墻頭草隨風倒,唯一的原則就是謀求私人利益。
我們可以這么總結一下,狄仁杰一生有四個閃光點,一個基本理念。
哪四個閃光點呢?
##第一個閃光點:品德高尚
狄仁杰一生一身正氣,為官清廉且勇氣十足,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顧全集體或者國家利益。
年輕時狄仁杰就顯示出了很高的情商。他很孝順,有一次去并州當官,登上太行山,看到南邊有一朵白云,于是潸然淚下:“吾親所居,在此云下。”③我的尊親就住在這朵白云下面啊!于是悲泣,站了許久,一直等云朵遠去才重新上路。這種大孝子在唐代很受人器重的。古人認為人生舞臺無非是家庭、朝廷,對家庭要講究孝,對朝廷要講究忠,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以后人們教育孩子,就經常講狄仁杰這個故事,叫做“白云望親”。
不僅對自己的長輩孝順,對別的老人他也孝順,這就是儒家常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待別的老人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一樣,那時候也沒“碰瓷”這一說,所以看到別人家的老人倒地還是有人敢扶的。在并州,狄仁杰有個同事叫鄭崇質,家里老母多病,鄭崇質又接到命令,要求他出使國外,那時出使國外可不是美差,走一趟短的要數月,長則好幾年,而且路途充滿艱險,什么事都有,死人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當時唐朝政府專門有規定,什么級別的使臣出使國外死了享受什么級別的撫恤,可見這差事實在不好干。所以碰到出國這種事,常有人推諉,但是狄仁杰仗義,他對同事說:“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④你家老母有病,怎么能讓她對萬里之外的兒子懷有憂愁!因此狄仁杰提出代替鄭崇質出使,鄭崇質的感動可想而知。而且受到感動的還不止他一個,當時狄仁杰的上司藺仁基正與司馬李孝廉鬧矛盾,聽說此事后主動對李孝廉說:“吾等豈獨無愧耶?”⑤我們兩個聽說這事難道不羞愧嗎?于是兩人竟然由此和好了。這就叫榜樣的力量。一個單位團結一致很困難,因此要立榜樣樹典型。
狄仁杰到哪里任職,都能為民做主,走的時候老百姓都感恩戴德,給他建立德政碑甚至生祠。
狄仁杰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行為都以大局為重。有一次武則天曾經在他面前回憶往事,說:“以前曾有人誣告過你,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嗎?”狄仁杰的回答是:“他告我,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無礙大局。您告訴我他的姓名,則不利于同僚的友愛團結。請求您還是別說了。”武則天聽了后大為感嘆。
正因為一身正氣,所以歷代對狄仁杰評價極高。剛才說了,同樣一件事——比如奉勸武則天立李家人為太子,不立武家人為太子——有的人被歷代歷史學家們批評是借機給自己謀求長遠利益,而狄仁杰,則被認為是為蒼生社稷謀福利。這就是行為端正帶來的善果。
##第二個閃光點:才能非凡
狄仁杰有優良的氣質和才干。史書上說狄仁杰“倜儻不羈”,也就是說他是個氣質灑脫的人,從以后的文字中我們能看到,狄仁杰的確是個不墨守成規,很有性格的人。另外,狄仁杰可能長得不咋樣,要不史書怎么只夸他氣質不夸長相呢?一般人長得不行,別人就只好夸你氣質好,介紹對象就那樣。
瀟灑之余,狄仁杰的性格也很沉穩,從小就這樣。小時候有一天,狄家發生了一起殺人案,一個門人被殺了,縣吏跑來破案,全家人都接受詢問去了,唯獨小小的狄仁杰坐在書房讀書。縣吏見狀很生氣:“小孩子,你為什么不動彈?”狄仁杰回答:“黃卷之中,圣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⑥書本之中,我正想和圣賢對話,這還忙不完呢,我哪里有空跟你們這些俗人說話!擱著一般的小孩子,看熱鬧還來不及呢,哪能坐得住。縣吏相當于警察,警察來質問,他還如此對答如流,一點也不怵,很酷。這就是狄仁杰的性格——有主見,沉穩,同時又執拗。
狄仁杰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寫得一筆好字。《法書要錄》記載說武則天曾當眾夸獎狄仁杰“能書”,字寫得好,要知道武則天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她可不會隨便夸贊誰。
還有史料說狄仁杰很善于醫道,會針灸,而且水平很高。《集異記》記載說,唐高宗顯慶年間狄仁杰去趕考,在華山腳下看到一大堆人圍在一處,個個伸長脖子觀望,人群中間坐著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鼻子上長了一個大瘤子,瘤子很大,墜在臉上,把眼睛扯得都翻白了。孩子的家人坐在旁邊,萬分焦急,背后有一個大牌子,上面寫著:“能療此兒,酬絹千匹”。看得出來這家沒少求醫問藥,但是都沒奏效,所以到官道上來懸賞求治。狄仁杰上前自告奮勇:“我能治療!”孩子父母趕緊請他施術,史籍上說他在孩子腦后扎針,然后一拔,瘤子應手而落,孩子得救了。這有點神,肯定是傳說者的夸張,這哪里是針灸啊,明明是激光刀嘛。不過不能因為這件事就輕易否認故事本身,因為古人的傳說里,神醫的醫術總是被夸大,說得神乎其神。他們認為神醫肯定有天賦異稟,跟凡人不一樣,所以你去看扁鵲、華佗的正傳,里面有不少夸張的地方,但是你不能就此說扁鵲、華佗完全是假的。估計這個書生治病還是靠手術加藥物的方式。這個故事的重點在后面,狄仁杰治好了孩子的病,孩子父母趕緊把一車的絹拉過來要送給他。一千匹絹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折合人民幣計算怎么都在200萬以上,這個巨型紅包被狄大夫毅然拒絕了。他說:“我給你家孩子治病是看他可憐,你的錢我不能要,我非‘鬻技者’也。”然后上馬頭也不回地走了。
剛出道的時候,狄仁杰也和其他官員一樣,是從基層任職開始的,但是很快就顯示出他非凡的才干和品質,經常創造些政壇紀錄出來。他還是個低級官員的時候同事就稱贊他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⑦意思是狄仁杰這樣的賢能之士,北斗星以南,就此一人而已。為什么強調“北斗以南”呢?因為古人認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征,而北斗七星是諸侯大臣的象征。《甘石星經》說:“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也就是說,狄仁杰的同事們認為他是天下臣子中最賢能的,要知道此時狄仁杰只是個七品官,他的同事們已經把他推舉到這樣一個高度了,不得不說他的同事們眼光獨到。
狄仁杰非常善于斷案。上元二年(675),他被召入長安,當了大理寺丞,不久就創造了一個紀錄,一年斷案17800起。這個數字很驚人的,這意味著一年不休息的話,平均每天要斷案49起。那是審理卷宗,不是看小說,我敢擔保多數讀者看小說的速度都沒這么快。一年下來,上級來考核政績,宰相看狄仁杰是個新來的,隨便給了個低等級。狄仁杰的上級大理寺卿張文瓘趕緊找宰相說:“這不行啊,你給狄仁杰這個成績不公平。”宰相問:“他很能干嗎?一年審了多少案子?”張文瓘說:“一萬七千八百。”宰相大驚失色,可見這個數字多驚人。結果他把狄仁杰的成績改為上下等。一個新手能達到上下等,可謂出類拔萃。
后來狄仁杰那個神探的美名,就與他在地方和大理寺善于斷案有關系。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案子在史籍中基本都沒有留下細節。
這里順便要說一句,唐代的司法程序和今天的有類似的地方,一般刑事案件(當然,也包括部分民事案件,我國古代歷來“刑民不分”)都是先交由事發地方政府審理(古代政府就是司法機關),然后上報中央各個司法機關,其中狄仁杰所在的大理寺一般負責審理京師判處“徒”(唐代刑罰分笞、杖、徒、流、死五個等級)以上案件,以及金吾衛查辦的案件,還有就是地方移送的死刑案件。唐代官場有個好傳統,就是并不諱言政府辦案會有冤假錯案,官員如果能糾正冤假錯案,往往會被當做政績加以宣傳,而不是出于官官相護的目的而加以掩飾。所以您要是翻開《舊唐書》、《新唐書》中很多官員的傳記,都會看到他們“為民申冤”的事跡,其中就包括狄仁杰。唐代司法機關也有辦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據說很多案犯因為案件遲遲得不到審理,在環境惡劣的監獄里輾轉哀號,度日如年,天長日久案件越積越多,被稱為“滯獄”。
所以說,狄仁杰以極快的速度審案,本身就是一種德政,他的到來大大提高了大理寺的工作效率,減少了“滯獄”現象,他因此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來,就大理寺丞的職責而言,大部分案件應該不是狄仁杰親手偵破,雖然唐代大理寺官員也時不時直接參與重大案件審理,但多數案件是在基層官吏審理完畢后交由大理寺復審。所以我估計狄仁杰的主要功勞在于審閱卷宗,從中發現疑點或者真兇,避免冤假錯案,提高審判效率。
第三個閃光點:膽量過人,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前面說過,狄仁杰從小性格執拗,一生堅持原則不動搖。這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他引起皇帝關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關。有兩位將軍,一個叫權善才,一個叫范懷義,誤砍了昭陵的柏樹,高宗知道后勃然大怒。你到人家老爸墳頭上砍樹,人家能不憤怒嗎?何況還是皇上的老爸。高宗下令,一定要嚴辦這兩個人。
案件交給狄仁杰,狄仁杰按照律法條文一審,認為應該免官。高宗一聽就炸了:“權善才砍昭陵的樹,是使我陷于不孝的境地,必須殺頭。”狄仁杰據理力爭,保住了他們,那話說得有藝術,他先給皇上戴高帽:“人都說勸諫皇帝難,我看要是碰到桀紂那樣的昏君就難,碰到堯舜那樣的明君就不難,我今兒覺得跟您說這事應該不難。”
好,給皇帝把套設下了——您不想當昏君,所以您肯定聽我的,對吧?然后繼續給領導樹典型找差距:“您看人家漢文帝,有人偷了高祖廟的玉環,文帝一定要把這人滿門抄斬,執法大臣堅持按律法只能處死盜賊本人,最后文帝不也答應了?”
“您再看人家曹丕當年,一個大臣勸諫他不要向河南移民,曹丕不聽,這個大臣上去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襟,曹丕最后還是答應了。今兒這事我要是勸不動您,我都羞見前人了。”
然后再曉以利害:“您今天為了一棵樹殺兩位將軍,千年以后人們怎么評價您?我今天堅持原則,是為了不讓您以后被人戳脊梁骨啊!”我全是為您好啊。高宗讓他又是戴高帽又是給臺階的搞得說不出話來,最后干脆耍個賴:“我就是想殺這倆人,你今天給我來個法外施刑如何?”
狄仁杰一聽,冷笑一聲說:“律法是您制定出來的,就要遵守,哪能隨便改變,朝令夕改,那天下豈不是要大亂?您非要法外施刑,行!那干脆就從今天開始好了。”氣氛越來越緊張,皇帝氣得不得了,大臣們嚇得不敢說話,皇上有高血壓,把皇上氣出個好歹你狄仁杰負得起責嗎?
狄仁杰上司張文瓘手里拿著笏板,使勁朝著狄仁杰揮動,那意思是:行了,別說了,下去吧,皇上都急眼了。狄仁杰還是不管,硬頂。最后還是唐高宗讓步了,他說:“卿能守法,朕有法官。”⑧你能如此堅持原則,我有好法官了,于是命令史官把這事編入史書。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的官銜。唐高宗這人真是不錯,性格是軟了點,但是氣度還是比一般皇帝強。
這件事使得狄仁杰第一次走進了武則天的視野。當時唐高宗高血壓日趨嚴重,病重時連眼睛都暫時失明了。唐朝皇室的高血壓是個家族病,很多皇帝都有這個病,除了高宗外還有高祖、太宗、順宗、穆宗、文宗、宣宗等,其他皇帝有沒有不清楚,沒有的都應該拉去做個親子鑒定,血統可疑啊!高宗病了,武則天開始幫助處理一些政務,這人絕頂聰明能干,處理得很得當,高宗對她很放心,由此開始將一些決策交給她去做。《資治通鑒》說武則天這時候“權與人主侔矣”,意思是權力和皇帝一樣大。那么狄仁杰的舉動,武則天自然是看在眼里。若干年后在任命狄仁杰為宰相的詔書里,武則天是這么說的:“雅達政方,早膺朝寄”⑨,意思是狄仁杰很能干,早就擔當朝廷重任了,可見她很早就開始注意狄仁杰了。
權善才事件后,狄仁杰再去奏事,唐高宗一見他就趕緊答應,還跟他說:“卿得權善才便也。”意思是你知道我為什么答應你的奏請嗎?因為權善才那件事我服了你了。換句話說,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氣場了,一過去皇帝就被他的氣場拿住了。
狄仁杰在倔犟之余,也是很懂得靈活變通的,并不教條。比如說,當時有個現象——“儒門不愿持憲”,就是有一些儒生不愿意當執法官,有殺氣嘛。但是狄仁杰做過大理寺丞、御史等法官,不論在地方還是在中央,都很善于斷案。他就不受那個教條的束縛,假如你懷有仁愛之心,不去做實際的工作,怎么能救民于水火?狄仁杰一生什么事沒遇到過啊,但是他在堅持原則的同時,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使得自己的政治理想能最終實現。狄仁杰的一生,以匡復李唐社稷為己任,當時有這種念頭的人還有不少,為什么大家認為他最成功?那就是他這種性格和行事方式決定的,狄仁杰把原則性和靈活性把握得恰到好處,很平衡。明代思想家李贄曾經這么評價狄仁杰:“悟于黃帝、老子之旨,同塵合污,與世委蛇。對主褫裘,當朝縱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軀,其事偉矣。”⑩李贄的意思是狄仁杰的最高理想是恢復大唐,所以他就必須有點手段,不能事事剛硬,因此狄仁杰最后做到了既恢復大唐,又保全了自己,很偉大。
我們可以用一個字總結狄仁杰的一生——水。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柔弱勝剛強啊。水表面看起來很柔弱,但是很有原則性,流向很堅定,遇到艱難險阻,水可以推倒它,也可以繞過它,也可以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最后勝利的一定是水。狄仁杰就是這樣戰勝了許多敵人。具體的事例后面會講到。
狄仁杰一生遇事除了會拿捏事情的“度”以外,更明白做人應該堅持底線不放松。武則天時期大行酷吏政治,狄仁杰也沒能幸免,被投入監牢,酷吏威逼他,讓他承認謀反,說這樣可以免死。狄仁杰被迫違心承認了,只有保住命才能有機會翻盤。可是酷吏們見他服軟了,又讓他當“污點證人”,誣告另一個大臣,這下子觸動了狄仁杰的為人底線:自污可以,你讓我誣告他人,辦不到!于是狄仁杰選擇了自殺,以頭撞柱,血流滿面。人倒沒死,但酷吏們都嚇住了,再也不敢難為他。
##第四個閃光點:出身恰逢其時
狄仁杰什么出身?科舉上來的非貴族家庭子弟。時代需要這種人。說到這一項,就不能不說說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了。
狄仁杰所處的唐前期,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前面的魏晉南北朝,貴族勢力很強大,在這些貴族的眼睛里,家族比國家更重要,他們當官靠的是家族的勢力,只要家族勢力在,即便改朝換代也不耽誤他們的榮華富貴。忠意味著國家利益,孝意味著家族利益,孰輕孰重,那可不一定。而且那時的皇帝建國往往依賴這些大貴族,延續統治也需要他們的幫助,所以在忠君這方面不敢提出太嚴格的要求。三國時有這么個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請群臣,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討論:“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親都得病快死了,這時有一顆藥,誰吃了誰能活,該給君主吃啊還是該給父親吃?大家議論紛紛,有說給君主的,有說給父親的,有個叫邴原的重臣一直不吭聲,結果曹丕特地問他的意見,邴原當時聲色俱厲,大聲回答:“給父親!”曹丕也不敢難為他。邴原出身不是貴族,但是他為當時貴族所推崇,代表著他們的思想。由此可見,貴族對于忠,起碼可以說不是放在絕對第一位的。
隋唐時代,情況有變化了,尤其是武則天時期,變化更大,武則天是在普通地主官僚支持下,打倒貴族集團登上皇后位的。當時反對她當皇后的主要是關隴貴族集團,支持武則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貴族或者沒落貴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級官員,結果這些人勝利了。自此以后,東漢后期以來持續數百年的中國貴族政治宣告瓦解,普通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員占據了主流。這些人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大家族可以依靠,君主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當官是靠著皇帝的所謂恩澤,他們升遷要靠皇帝提拔,所以對皇帝就要忠誠。您要是皇帝,您喜歡貴族還是喜歡這種普通官僚?肯定是后者,他們好控制,聽話啊。
狄仁杰此時當官,可謂恰逢其時。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狄家屬于普通地主,非貴族,狄仁杰先祖據說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狄黑,是否可信尚不清楚。狄家世代居于甘肅,在地方上還算有影響力,但是到了十六國時期,家族衰落了,狄仁杰先祖把家族遷到了太原,所以狄家說自己是太原人。這是唐代官方說法。
但是考古新發現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即狄仁杰很有可能是少數民族羌人后代。2000年7月初,太原市迎澤區王家峰村某磚廠生產時挖毀一座古墓,出土地點距傳說中狄仁杰的老家狄村僅3公里,且墓主正是狄姓,名叫狄湛。此人生活在北朝時期,比狄仁杰早100多年,東魏時期曾官拜將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有他的名字,明確記載為狄仁杰的祖先。聯系墓志中此人生平,再綜合其他文獻考證,有學者認為狄湛是羌族首領,這就意味著狄家是羌人豪強后裔,輾轉遷徙至太原,并且逐步漢化。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華北地區有很多少數民族定居并漢化,狄家有可能也是如此。那么狄家為何說自己是孔子弟子后代?這個在古代一點也不稀奇。古人追述自己的先祖,總是習慣貼金,姓張的多半是漢留侯張良后代,姓孫的多半是孫武后代,姓姜的自然是姜子牙后代,就連有著胡族血統的唐朝皇室也給自己拉了個老子李耳做先祖,狄家大約也未能免俗。所以您看到古人墓志追溯遠祖的那些話,假如沒有其他證據輔證,大可置之一笑,從五世祖、四世祖那里才基本可信。說到這里我想起時常能看到的一些新聞,某地挖出古墓,記者看了墓志就急忙發消息:“××地驚現張良后人墓穴”、“××地驚現姜子牙后裔墓穴”。證明我國國民文史知識素養還有待加強。
說來有趣,幾百年后,狄仁杰也差點被他人冒認作祖先。《邵氏見聞錄》記載宋代名將狄青生性樸實,出身平凡。建功立業之后,有人勸他說“當推狄梁公為遠祖”,您應該認狄仁杰為遠祖。狄青笑道:“某出田家,少為兵,安敢祖唐之忠臣梁公者。”我就是一農家子,打小當兵,怎么敢冒充狄仁杰之后呢?這人很真誠。
狄仁杰的父親知遜擔任過夔州長史,但是政績似乎并不顯赫,狄仁杰出道的時候他父親已經退休了。狄仁杰的母親這一系是什么出身不太清楚,史籍記載狄仁杰母親的堂妹姓盧,那么狄母應該也是盧姓。當時天下顯赫的氏族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號稱“五姓七家”。還有就是打天下時期有功的關隴集團軍功貴族。狄家不是大族,假如他的母親是范陽盧氏,狄仁杰列傳里一定會有記載,因為按照古人習慣做法,對“五姓七家”這樣的顯赫出身定會濃墨重彩大書一筆。可是沒有,可見其母系也非貴族。
但是壞事變好事,雖然貴族風光無限,怎奈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武則天時期貴族走背運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員,尤其是科舉上來的更受重視。武則天一生討厭貴族,武家是小姓,因此武則天受到了貴族很多的阻撓和鄙視。
當年要立她為后,站出來反對她的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幾個主要代表,領頭的是高宗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以及褚遂良、于志寧等。當時高宗召集宰相們開會,要商討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長孫無忌等激烈反對。他們此時當然不可能看出武則天想當女皇,反對的主要原因就是王皇后家族地位高(她正是“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而武則天家族地位低。褚遂良當時就說:“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王皇后家族地位高,怎可輕易廢棄,更何況太宗皇帝去世前把你們小夫妻交托在我們手里了,所以堅決不行!這場斗爭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第一場激烈的正面斗爭,眾所周知,最后勝利者自然是她了,由此也種下了對貴族的仇恨種子。當權之后她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打擊、限制貴族的特權和影響力,比如消滅長孫無忌集團,大力提拔低級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員,修訂《姓氏錄》等。與此同時,武則天對科舉做了很多重大改革,比如創設殿試、開辦武舉。為什么?就是為了撇開貴族,給自己從民間挑選人才。她在潛意識里器重狄仁杰這樣的人,因此他可謂生逢其時。